本书是著名学者贝特森学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通过本书的阐述和探索,贝特森不仅回溯和发展了使他最早成名的人类学理论,而且循着问题思考的轨迹,进入心理学、精神病学、遗传学、信息理论和传播学诸多学科。 贝特森在历史发展和学科汇通的背景下考察人类心灵的本质,认为心灵与人类关系、社会或生态系统以及各种内外通道不可分离。在此意义上
本书是一本将最新统计测量方法及定量研究方法汇集在一起的手册。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心理与行为定量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统计分析技术和软件,使读者对于这些研究方法知识产生基本的了解,以便在自己的具体研究工作中选用恰当的、正确的方法。本书也方便研究者在研究中快速查阅相关知识点。全书由18章组成,分别是因子分析、认知诊断、概化理论
本书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第一章简要说明了写作本书的缘起,以下各章:生命诚可贵——生命教育、爱情价更高——理想亲密关系中的爱和性、书卷多情似故人——学习心理、高山流水遇知音——人际交往以及不以成败论英雄——压力、挫折与情绪调节,选取了与大学生活密切关联的若干方面,试图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一主渠道,于日常教学中
本书从习惯的定义着手分析习惯的形成及习惯的种类,并就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培养什么样的习惯,给出了思路和指导。习惯教育是贯穿终身的德育,在职业教育中尤为重要。本书先是阐述了习惯的定义、习惯培养的重要原则和习惯之所以养成的前因后果,之后就不同方面的习惯展开,涉及思维习惯、学习习惯、阅读习惯、运动习惯、生活习惯、社
本书稿作者深入青海省多个州县,对青海儿童青少年的基本认知能力、人格和自我认识、情绪和社会性、情绪和学业的发展特点等进行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从不同维度比较教师、家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分析存在的差异及问题,可以说为相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作者从民族心理的视角开展理论与实践研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绪论、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幼儿的社会化、幼儿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本书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展开,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身与心交融、规划美好人生、培养良好自我、塑造健全人格、和谐人际关系、有效情绪管理、学会学习创造、应对压力挫折、探索生命意义、心理求助助人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
本书内容包括:成事者,不内耗;人脑结构注定了内心冲突;你是如何“被掏空”的;强迫型精神内耗;高敏感型内耗;倦怠型精神内耗;抑郁型精神内耗;自我挫败型内耗;内耗,来自你的消极信念;复原力;认识、标注自己的情绪。
本书汇聚了阿德勒精神分析理论的精髓。阿德勒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婚恋与儿童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探寻忧郁、强迫、失眠、厌食、叛逆等心理背后的成因,从而阐述自卑与补偿、创造性自我、追求优越等个体心理学思想。
本书分为理论篇、实践篇两部分,内容包括:健全人格教育的顶层设计、健全人格教育如何落地——以深圳实验学校为例、健全人格教育理念的整体阐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