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遗产与民俗非遗;民俗非遗保护理论;民俗非遗保护方案;外国非遗保护样本四章,其内容包括:自然遗产与民俗非遗;文化遗产与民俗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非遗等。
利莫·士弗曼讨论了一系列著名的网络米姆,包括“别烦小甜甜布兰妮”、网络神曲“江南Style”、喷胡椒喷雾的警察、大笑猫、卑鄙的史蒂夫以及占领华尔街的“我们是那99%”。他为米姆下了一个新奇的定义:由寻常字符组成的数码内容单元与个人思想
本书以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视野中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主题,从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战略、城市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经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交流传播四大专题出发,分析2015年北京文化发展新进展、新成就和新动态,并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和意见。
本书聚焦2015年“互联网”背景下四川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外文化产业的新变化、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推进四川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书中追踪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前沿,分析四川的文化产业品牌、数字文化消费、文化物流、民营博物馆、O2O文化
本书围绕文化产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产业管理的主要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全书包括文化产业概述,文化产业管理的路径、原则和模式,文化产业的资源与开发,文化产业的投资管理,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等,具体论述文化产业中主要行业部门的管理实务和方法策略。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经管
本书为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年度系列出版物(每年一本),以独立立场和不同视角对中国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做出描述、分析、诊断。本选题为2015年度出版物。全书公采录24篇论文,主要来自华东政法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师生,特别是硕士生们。
《熊澄宇集/中国文化产业十家论集》收录了作者熊澄宇自2001年以来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部分论文与演讲,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理论篇、政策篇、实践篇和借鉴篇四个部分,50余万字。
“中国文化产业十家文集”丛书选取10位对我国文化产业启蒙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把他们这十多年来的成果汇集成册,以期对历史作一小结,对未来作一开启。《齐勇锋集/中国文化产业十家论集》为齐勇峰先生多年来在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其中多篇文章的建议被国家相关部门采纳。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始祖、名人、姓氏等文化资源丰厚,形成了一个个代表河南形象的文化符号。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承担的“河南形象文化符号研究”是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本书即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河南形象文化符号的内涵和文化意蕴,探索和总结文化符号传播的规律和方法。
本书内容包括:导论;文化市场概述;文化产品的组成与特征;文化市场营销环境;文化市场的消费行为分析;文化市场细分与定位;文化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文化市场营销的价格策略;文化市场营销的渠道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