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伟大女诗人的人生:一位是19世纪的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位是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她们看起来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前者一生隐居在康涅狄格山谷阿默斯特小镇的家中,后者生于莫斯科,1922年开始流亡欧洲,1939年回到苏联,两年后自杀身亡。通过两位女诗人英雄般的一生,本书唤起了两场在冷漠、敌意甚
佩索阿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谜。这位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以其独特的“异名”写作而闻名,50到80个异名,代表了身份各异的小说家、评论家、哲学家、占星家、翻译家,甚至还有女性角色。这些人格以“一种处于官能性层面的、趋于去人格化与伪装的持续性意向”,艰难地共存于患有歇斯底里-神经衰弱症的作家身上。出于某种形式的绝望,帕雅克
女人就不能写作?灵感又不是睾丸分泌的。我们发出爱,就是对身边的人喷出一坨又一坨放射性的自己。 房间挤满了野心勃勃的粉色女人,美洲鼓的鼓点震碎太阳,做出自我宣言的女神机器人,不锈钢手指为你挡下灼热。在贫穷生活中追求快活的搞笑女人们,吞食霉菌获得灵感的男人,被放入女人处境的漂亮男偶像,被囚禁的章鱼先知。 她们看出来了,有些
本书为学术专著。本书对美国文学家爱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了文化政治角度的阐释,围绕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来解读坡的异域表征所承载的对19世纪美国社会的反思。本书聚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借鉴了福柯空间理论中的异托邦概念,同时也参考了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理论。本书将从坡的作品中
诗词创作离不开评论。“点评”则是评论的一种方式,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有指导意义。本书收录了600余人次的诗词专家对不言(段维教授)的200多首诗词的点评文字。这种“汇评”目前市面上尚未见到,体例上有一定的创新性。本书稿为段维教授多年来所写的200多首诗词以及点评整理收集,诗词内容高雅,诗评的作者都是诗词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作者数年来创作的散文60余篇,按照内容分为几个章节,有的谈民俗乡情,有的描写当地的自然风景,有的谈论当地名人,有的抒发自己个人的成长感受。作品主要反映湖南湘乡地区的风土人情,通过人物和风俗,展示湖湘文化,赞颂本地人那种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敢于争先的奋斗精神。很多篇章是从小处着眼,通过生活细节展现人
本书是一部书信集,以丁聪、萧乾、李世南、姚雪垠、茅盾、范用等人与荒芜的书信往来为线,讲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体现了七位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同时,窥见改革开放前后国内知识界的思想状况和文学走向繁荣的事实。每一封书信,或是对民族的热爱,或是对文学的思考,或是对日常的顿悟。本书以文学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对荒芜和友人之间的书
拉斐尔前派画家是真正前卫、极具才华、超前的画家。这本美观、插图丰富的历史书用他们自己的信件、日记、诗歌和绘画表现了他们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互相联系的生活与爱情。它包含了当时最优秀的画家、作家、评论家和设计师:福特·马多克斯·布朗、爱德华·伯恩-琼斯、范妮·康弗思、威廉·霍尔曼·亨特、约翰·埃弗雷特·米莱斯、威廉·莫里
本书是一部反映“丝绸之路”沿线风土人情、景观,抒发家国情怀的古典诗词赏析选辑。古人一路跋涉,脚步丈量万里黄沙,拂袖八千里云月,留下璀璨诗词文化。这些经典隽永的诗篇如同散落在这绵延丝路上的颗颗璀璨水晶,编者以丝路为经,以情感为纬;以诗词为魂,以书画为骨,穿越千年,纵横万里,重现广阔丰盈丝路文化,精心编制成一条有如璀璨夺目
《心声行迹》是一部汇集了作者多年心血的诗歌集。自幼浸润于中华古典文化的海洋之中,作者始终怀揣着对古诗词的无限热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无论是工作上的感悟还是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他都习惯于用古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不仅成为了他个人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同时也是他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