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年龄多大?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类起源于中亚吗?煤和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大冰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跟随地质学家李四光去寻找答案吧!不要认为地质学晦涩难懂,深不可测,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地质学的影子:一滴水可能参与了水循环中各种形态的变化,一颗沙粒也许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一块岩石或许记载着古老的生命痕迹。只要用心观察,
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实践研究
本书结合海岸及近海工程开发建设、综合治理及灾害防治等方面需求,详细介绍了各类水工建筑物及其适用条件,以及设计施工中主要应注意的问题,使读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很好的掌握工程建设中的各类施工技术。本书重点介绍了海岸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机具,内容涵盖相关行业规范,从而增强了本书的应用性特点。本书可作为水利工程学科高年级本科生和
本书主要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变化。作者运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明清史,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中的气候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力图复原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而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环境史研究的有益补充。全书通过对明清时期文献资料中相关长江中下游
大陆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及破坏的过程,是经典板块构造理论的盲点,也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前沿科学主题。华北克拉通的陆壳物质始现于38亿年前,最终克拉通化完成于18亿年前,此后经历了十多亿年的稳定地台阶段,至中生代其东部整体经历克拉通破坏;相关地质记录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为全球十余个典型克拉通所仅见。北京北部的燕山地区,是上述地质记
本书针对具有复杂特殊结构的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结合承建企业的建造条件,重点开展建造技术与特殊结构建造工艺研究,主要包括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总体建造技术优化、平台建造精度控制、特殊结构建造工艺、平台薄板应用工艺、平台重吊安装工艺、特殊板材双曲面冷加工工艺及平台应用集中区域CTOD测试等,为确保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按期及安全完
本书以河岸带潜流层为研究对象,借鉴河床潜流交换理论,通过数学推导、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揭示了均质与非均质、有植被与无植被河岸带潜流层水动力、溶质迁移、生态学等动态机理,建立了蜿蜒河岸带坡面水压力分布方程,提出了河岸带潜流层生态修复思路、步骤和基本措施。本书从基本概念到动态机理,再到生态修复,系统地建立了河岸带潜流交换理
在全球增暖背景下,积雪面积的演变趋势是气候变化的关键指示因子。地面有无积雪直接影响表面温度,季节性积雪的面积及其变率对地表能量和水分收支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成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参数。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用以研究积雪和气候的关系。卫星提供了在大陆尺度和半球尺度监测积雪面积的能力,使得在天气尺度研究积雪与气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保存了地球上最完整的造山带,是地质学家研究大陆形成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在西藏的南部地区,主要出露有冈底斯岩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特提斯喜马拉雅、高喜马拉雅等地质单元,记录了包括新特提斯洋扩张形成与俯冲消亡、岛弧岩浆作用与大陆增生、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乃至高原隆升等一系列地质过
本书是一本为中国湿地保护地管理者编写的实用手册。分为8部分:第1部分湿地简介;第2部分湿地基本知识和理论;第3部分湿地保护地的规划;第4部分栖息地管理;第5部分物种管理;第6部分主流化与传播;第7部分运行;第8部分监测和报告。书后附录了相关国际组织、湿地生物多样性公约/计划、**实践指南、湿地野外作业建议、湿地管理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