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导论》运用认识论、价值论和信息论等科学方法,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意识和审美意识,在追踪探寻“行、游、住、食、购、娱”等一系列活动所蕴涵的审美因素过程中,着重描述和分析旅游审美心理、旅游景观价值、旅游观赏原理、旅游服务艺术等,以期从中归纳梳理出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东西,并借此引导旅游审美消费行为,促进旅游审美
《西山落日:一位美国工程师在晚清帝国勘测铁路见闻录》是清朝末年(1889-1899)一名美国工程师在中国勘测粤汉铁路时的见闻记录。《西山落日:一位美国工程师在晚清帝国勘测铁路见闻录》作者柏生士考察了鄂、湘、粤三省的地形、地质、铁路、房舍及社会经济、风土人情,对当时中国的商业贸易、财政状况、建筑、交通等都有所观察和描述,
《旅游资源学概论》以培养有理论、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编写目的,删除了一些理论性内容,在充分吸取了高等教育院校在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以国家最新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规划通则》为依据,完整、系统地阐述了自然类旅游资源、人文类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本书强化了对旅游资
《旅游计调师实务教程》历时3年,经过数次研讨修订。在内容上,力求体现“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培训特色,概念清楚、内容深入浅出、重点突出、案例典型、理论扎实、实践可行,具有实用性、全面性、创新性。该书既可作为大中专院校旅游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旅行社计调师参考使用。《旅游计调师实务教程》编辑
中国民间民俗一直到20世纪80至90年代,才开始变成旅游资源,发展成为一种旅游经济产业,称为“民俗旅游”。周作明编著的《中国民俗旅游学新论》是一个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既基于中国民俗学,又基于旅游学,可以说,中国民俗学与旅游学的交融,形成了中国民俗旅游学的基本架构。中国民俗学的民俗文化部分就是民俗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旅游学
《2011中国旅游评论》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高端论坛”,主要依据2010年、2011年两届年会的中国旅游科学主题,摘刊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围绕“国家战略与学术使命”、“本土意识与国际化成长”两大主题发表的重要演讲。第二部分为研究性论文。分为旅游
本书内容简介: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吸引物”,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某些旅游资源无须采掘、储存、运输,就能开发成旅游产品,为旅游者利用,这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重要区别之一。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几乎就是旅游资源的就地展现,20世纪80年代的张家界、九寨沟就是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魅力,
本书是《导游基础——理论、实务、案例、实训》的配套教材,其内容包括“自测题库”、“课业范例”和“参考答案与提示”三部分。使学生全面充分地练习类型多样的习题,以巩固和强化各章的知识建构,并在实训操练环节加强学生解答习题和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北京建设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综合诊断与管理模式创新》(09AbJG291)的最终成果。全书共分十章,内容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国外理论研究、国内理论研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国外理论及模型研究、国内理论及模型研究、研究现状评述、国内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这个研究文集中,大家可以看到不仅有旅游经济研究进展的分析,也有对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反思;不仅有关于饭店方面的研究,也有对旅游教研成果的检视和对旅游规划的系统思考。视角多样,不一而足;论点精彩,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