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散文《娘》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史诗。《娘》真切地描述了湘西大山深处一位中国母亲的一生,以儿子的视角,全景记录了母亲牺牲自己的名誉、饱受苦难,以血泪和生命抚养儿女、保护儿女,以品德和精神教育儿女、培养儿女的经历与恩典。作者以深情的口吻、回忆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幼年被父亲抛弃,跟母亲相依为命,直至母亲过世,母亲为儿女付出
散文集《牡丹花开二十年》是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年的全记录,也是白先勇二十年追求昆曲复兴之路的艰辛历程。全书共约60万字,六辑内容从白先勇与昆曲结缘谈起,回顾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来龙去脉。除白先勇的个人讲述外,还有主创团队回顾二十年的征程,导演、艺术指导解析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美学建构,演员分享拜师学艺之路等内容。书
2022年3月,作家梁晓声以在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执教时的所见所闻为基础,推出了长篇小说新作《中文桃李》。同年4月,他特意在学院设立奖学金,鼓励同学们创作评论;同时文学院成立梁晓声青年文学中心,旨在激发青年学子的文学创作和研究热情,培育文学院创作和研究人才。本书即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师生历年来以梁晓声创作为主题的论文结集
边陲小镇。炎热的夏日。探秘的少年。 一位四处漂泊的寻子妇女,离奇溺亡在小镇里。像暗夜里射进来一道白光,小镇上隐蔽在各处暗藏心事的人,被陡然照亮。 与父亲相依为命的少年罗生门,在好友、辅警李不空的引领下,一头扎进寻子妇女溺亡的调查中。随着真相的纷至沓来,他惊觉自己竟也是案件中的一环,一份牵扯众多家庭的账本成为他与贩婴团伙
从普通小镇少年到享誉业内的心外科专家,甘隆知道自己走得有多艰辛。当与少时好友乔婕再重逢时,他又庆幸自己多年的砥砺奋进乔婕罹患罕见恶性肿瘤,甘隆竭尽毕生所学,全力救治。 这是医生的爱与慈悲,也是故人重逢的喜与牵挂,所以无悔付出,默默奉献,让所爱所念之人被世间温柔以待。
她自幼失学,却自强不息,自学成才,在文学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她身处逆境,却不甘沉沦,直面苦难,以文学救赎自己、重启人生。 她的诗道尽尘世的悲与喜、爱与忧愁、不甘与抗争、自然与纯粹。 她的诗质地坚硬,在尘土飞扬的人间寻找着暖色调,展示出一个女孩超常的韧性、承受力和精神意志。 她是晓角。 《三天过完十六岁》这部诗集为
2016年至2020年间,军旅作家王昆作为军事援藏医疗队队员,跟随部队到青海玉树、果洛,西藏那曲、阿里等地为牧民开展医疗服务。在高海拔的藏地,在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在条件艰苦的边境哨卡,他感受着牧民的淳朴,更见到了诸多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解放军官兵,并被他们的伟大精神深深震撼着。 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巡诊路上许多难忘的瞬间,
《窝头会馆》所讲述的是北平解放前一年,一个名叫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们有的爱钱如命,有的嘴皮子刻薄,有的心眼小脾气大……在黎明到来前的至暗时刻,这些小人物嬉笑怒骂、说着辛辣的俏皮话应对着荒谬艰辛、冷暖自知的生活。窝头会馆里收着老北京的各种声音,绘着一幅
本书是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现实题材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云南作家北雁近年创作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集中展示了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一系列农村工作者形象,其中既有为了帮助山村抑郁症女学生治疗而一直驻守山区的女硕士选调生,又有为留住山村小学校点而发愤写作的退休老教师,一辈子执守在镇街的文化讲解员,带动山村群众脱贫致富的
本书收录了贾大山代表性的作品,如《取经》《花市》《梦庄纪事》《莲池老人》等一批短篇佳作。其中《取经》荣获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扎根中国农村,直面现实,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笑与泪、歌与哭,传递出积极的道德秩序和优雅的文化价值,具有持久的文学价值和独特的阅读魅力。 他的故事造就了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乐观的辛酸、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