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张拉式可展开薄膜结构具有轻质、大折展比、比刚度高等优点,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随着人类探索能力的不断提升,该领域将会出现更多创新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本书是面向航天器张拉式可展开薄膜结构设计与应用的的专业教材,重点介绍了航天器张拉式可展开薄膜结构的设计方法和相关特性分析方法,内容包括航天器张拉式可展开薄膜结构的发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传统旋翼无人飞行器具有欠驱动特性,其平移和旋转运动存在强耦合,限制了飞行器的机动性能;在高机动能力、高容错和抗扰能力要求的应用场合,非平面配置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正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本书从多种新形态旋翼无人飞行器的结构特点入手,阐述其运动和动力
在载人航天活动的过程中,载人航天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太空环境十分恶劣,为了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对载人飞船、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的研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根据各个阶段载人航天活动的要求,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载人航天发展战略;二是要攻克载人航天器各个分系统的技术难关;三是要研制出高可靠、高性能的载人天地往返系统;四是
本教材根据作者开设的设计空气动力学课程大纲编写,分为空气动力学设计基础和空气动力学设计案例两大部分,重点介绍了空气动力学设计的三大基础知识——参数化建模方法、流动机理分析和现代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现代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设计案例。
本书是一本浅显易懂的飞行器结构力学教材。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弹性力学基础知识,梁理论,压杆屈曲,薄壁梁的弯曲、剪切和扭转,开闭组合截面梁,基于薄壁梁概念的飞机结构简化,飞机典型结构部件如机身、机翼、机身框、翼肋等的力学分析,以及薄板理论和板的稳定性理论。
本书基于科工局民用航天“十三五”预研课题等研究成果,面向国内卫星运营与应用服务提供商、卫星和地面设备制造部门等卫星产业从事者,围绕空间频率轨道资源的基本特征,全面、详细地介绍了通信卫星星座频率轨道资源的申报、协调与投入使用的规则程序,系统梳理了频率干扰分析涉及的通信卫星基础知识以及国际电联标准化分析方法等研究成果,重点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众多载人、不载人航天活动史无前例地推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一过程中的所有重要时刻,都详细记录在本书中:东西方两个超级别大国上演太空竞赛;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代表人类首次登月,标志着太空竞赛结束;科研卫星和应用卫星捷报频传,星际探测器不断取得突破,极大拓展了我们对太阳系
《太空中的原子能II》是《太空中的原子能》(DOE于1987年出版)的续集。从对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的计划和系统的简要概述开始,《太空原子能II》追溯了美国太空核动力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包括为开发而设计的任务和计划。这段历史主要是用非技术语言写成的,以供普通读者和经验丰富的空间核专业人员参考。本书中译本可供我国相关领域
本书结合我国快速响应空间技术的发展需求,从星下点轨迹和空间轨迹两方面出发,对快速响应卫星轨道设计与控制等相关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面向快速响应任务的卫星轨道设计、单脉冲星下点轨迹和空间轨迹可达范围、针对地面和空间目标应急访问的单脉冲和多脉冲轨道机动、脉冲访问多目标机动优化、连续推力轨迹优化等。
本书聚焦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讲述了人类探测太阳的历史,各种太阳活动的特征及表现形式,灾害性空间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预防措施,太阳的起源、成长和归宿,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介绍了太阳和极光观测、星空摄影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