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作为沿线各行政区内重要的自然人文资源宝库,自然成为流域沿线方志的重要记述对象。反过来,方志又成为长江流域史地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取资对象。本书将长江流域沿线地方所存古籍方志中的史料文献进行分类汇编出版,包括古迹建筑、经济、学校教育、艺文、风俗等类,总以《长江流域方志类编》为名。全书按长江自西向东的流经路线,共收录沿江
本书稿是中国第六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研讨成果,围绕“黄帝文化与文明起源”“黄帝文化与民族共同体”“黄帝文化与军事”“黄帝文化与道教”“黄帝文化与现代性”“黄帝文化与浙江”等六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时代内涵,此次研讨会是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背景下对黄帝文化的又一次深入研究与探索。与会专家学者从黄帝传说
胡如雷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隋唐史专家,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政治史、经济史、农民战争史和史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特别是在隋唐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建树。本书为河北师范大学整理老学者文库之一种,收录了胡先生生前精品著作、文章,著作方面收录了《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1979)、《唐末农民战争》(1979)、《李世民传》(1
本书稿以汉王朝的兴盛为视角,将丝绸之路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深入探究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存续在促进汉王朝的兴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本书充分利用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外文资料,将丝绸之路置于全球视野之下,探究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互动关系。首先论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与变迁的历史过程,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河
《青年史学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主管主办,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优质资源而创设的学生学术刊物。作为一本立足社科大的史学著作,《青年史学论坛》倡导“大史学”的理念,鼓励综合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跨学科、多角度融汇人文社科研究,全面展示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文物博物馆学、历史人类学等学科优秀研究成果和
本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对邢地史前史、建都史、建城史,邢地的杰出人物,太行山的长城文化、邢台泉群的历史人文积淀、大陆泽的历史变迁、邢地水利的开发利用成果,邢地的丝织、铁冶、陶瓷、酿酒业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儒学、佛教、道教在邢台的传承发展,以及邢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等进行了全方位、纵深式的阐述。全书深入挖掘和
近代日本为满足侵略与殖民需要,长期、系统开展对华情报调查,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包括个人踏访、满铁调查、兴亚院调查、其他机构团体调查等诸多形式。调查活动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留下卷帙浩繁的见闻录、调查报告、统计资料、研究专著等档案文献,客观上为从事晚清民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及中日关
本书以章太炎的古学功底为镜,映照汉语穿越千年的美学光芒。这位被梁启超誉为“清代学术殿军”的国学大师,以训诂考据为钥,打开汉字形音义的神秘宝库:从甲骨文的龟甲裂纹到唐诗的平仄韵律,从“人”字的躬身意象到“江”字的涛声回响,每个字符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文明的密码。书中不仅解析《说文解字》《广雅疏证》等典籍中的语言智慧,更将
“书品”与“书体”“书学”“书法”共同构成古代书法理论。“书品”理论包括了书法的“品”和“评”两部分内容,其中“品”是等级,“评”是析理该著主要围绕“书品”理论进行阐释,在借鉴文学理论研究基础上,划分了“书品”理论的功能论、书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评论五个部分,并选取了南朝齐梁时期庾肩吾《书品》和清代杨景曾《二十四书
关于“历组”卜辞的时代问题,至今论战双方发表的论著已近八十种,文章散见于各年各种期刊杂志中,还有专门著作发表。一百二十多年来的甲骨断代研究是一个发展整体,为了使读者了解一百多年来甲骨断代研究的发展历史,本书采用依时间顺序为主线的论述方式。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介评“1899年至1956年的甲骨断代研究”,下编介评“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