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跨语际实践的专著,共六章。“绪论”简述《天下》的基本情况,分析杂志所处的文化场域,讨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看待自我与他者的方式。第一章从杂志创始人吴经熊入手,分析他的人生选择与文化立场。第二章讨论主编温源宁的对日言说及背后的文化心理。第三、四章研究杂志所载中国现代文学之译介,
《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是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编纂的学术文集,以“互鉴共进”“共融共赢”为原则,立足前沿、着眼实践、注重创新,坚持学术性原创性和地域性特色,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及巴蜀文化传承、发展与传播。重点围绕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理论建构与实践总结,主要收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
本书上篇“李顿调查团来华调查期间中方申诉研究”,通过分析中国向调查团的申诉内容,指出报告书在事实陈述上接受中方立场,认定九一八事变是日本的侵略行动,且不认可伪满洲国,同时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抗日救亡遂成为时代的主流。中篇“国联调查团与中国抵制日货问题研究(1931-1933)”,通过探究中日双方围绕
《清代西南区域史研究》是一部专题探讨清代四川(包含今重庆全部,以及贵州、云南的个别地区)和清前期西藏历史的著作。其中,第一章对“江口沉银”的史实求证历程做了系统梳理,探讨了张献忠及大西政权的有关问题;第二、三章,分别从几个侧面对清朝的移民政策和效果进行了探讨,并对四川作为移民大省和农业大省形成史作了探讨;第四章从康区的
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在书中围绕《周礼》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探讨了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他指出,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礼制,而是《周礼》的建构,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后代各王朝在宗经、复古思潮推动下,重新采用古冕,同时从尊君、实用出发,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而调整古冕等级,理性化与世俗化倾向最终导致了“服周之冕”的低
《中国史纲》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原为张荫麟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对史料进行了严格的甄选,并融入了自己的历史观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历代社会的变迁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从殷商到东汉的历史画卷。因书中没有繁琐的引证和考据,非常利于学生阅读,因而被著名古文字学家
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概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历史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和动力源泉。《中国文化简论》,重在纠正现有类似书籍繁冗庞杂、逻辑条理不顺畅,思想文化主线不突出等问题,以简明的层次,科学的逻辑,合理的体系,简洁明快地揭示了以思想文化为内核的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源头与主流,内涵与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此时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本书以绘画的形式为你清晰地讲述轰轰烈烈的诸侯争霸史,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齐桓公、以德服人的宋襄公、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秦穆公、大器晚成的晋文公、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本书以清朝皇帝皇太极攻打明朝为开端,为您详尽叙述清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书中截取了康熙定“三藩”、雅克萨清军告捷、三征噶尔丹、八大山人冷眼观世、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清廷大兴文字狱、土尔扈特东归祖国、郑板桥扬州卖画、寓禁于修的《四库全书》、曹雪芹与《红楼梦》、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贪得无厌
动荡的五代十国随着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逐步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南唐等势力之后而告终结宋辽金(960年—1279年)时期封建经济得以较大发展手工业发展明显,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这一时期,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本书为您详细讲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杨家将一门忠勇、萧太后执掌辽国、寇凖坚决抗辽、“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