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忱明志向,万千情愫寄宣讲。校地合作促发展,联学共建谱新篇。‘无中生有’思路转,博大‘京’深意更长。纵使明月常为伴,最是繁星满人间。”作者将镇江市京口区近年来探索创新、实践推进的“京”彩“理”赞·基层理论宣讲团、“校地联学共建·聚力融合发展”、博大“京”深理论宣讲、各街道各相关单位的特色品牌等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以
《群书治要》是我国古代唐朝的治政书籍的选辑。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
本书聚焦城市社区自治项目这一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以上海市V街道为例,探究社区自治项目的实施过程与运作逻辑,考察社区自治项目的治理成效与实践限度,揭示出自治项目化运作绩效不理想的根源在于项目制的技术治理特征阻滞了公共性生长,最后提出破解自治项目化技术治理困境的基本理念与具体路径。 本书的特点有二:其一,将项目制
本书研究了国际法项下中岛礁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呈现了岛礁建设国际法规则和原则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国家实践及发展前景。该书分为六部分,通过对国际法项下岛礁建设的制度初创和国家实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该书全面展示了主权国家在岛礁建设问题上的国际法立场,重点解决主权国家进行岛礁建设所面
从教学角度看,本教材能够体现国际法专业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可用于《国际争端解决法》的课堂教学或模拟法庭辅助训练,有利于培养既掌握国际规则又了解多种争端类型的涉外高层次法律人才;其次,从维护国家权益角度,本教材将是项目组成员多年服务外交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经验的总结,对业界熟悉和运用应用国际法规则应对未来国际法多
本书突破传统构造理论的局限,探索了刑事诉讼构造的新视域;以公法比例原则为分析原点,结合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活动的特点,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比例构造方法论,进而运用这一方法论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措施制度、侦查程序、起诉程序和审判程序进行反思和提出改良建议,系统探析了刑事诉讼制度与程序的完善路径。从构造学的角度研究比例原
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律、令、例是最基本的、为历朝广泛采用的法律形式。中国古代的立法史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例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明清两代,制定了大量的条例和则例等,不仅刑事法律需要通过以例补律、以例辅律的途径进行实施,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以例来规范。本书对历史上各类例的起源、内容、演变及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先后创建了国际联盟与联合国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本书以编年史的体例全面记述了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在这一时期的运行轨迹,所收条目始于14世纪初国际组织的酝酿,止于2021年底。正文依次为属于历史背景的序篇、国际联盟篇、联合国篇和中国篇四篇,主要内容为记述国际联盟26年(1920—1946年)的兴亡
本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对9个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回答。详细阐释了如何认识和理解“两个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态等方面,是对党的二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采取专题比较研究的思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队伍、管理、评价等维度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全书贯穿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既做到关注纵向历史发展的比较,也注重横向现实状况的比较。本书在广泛地借鉴吸收了现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考察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