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识”经典系列第五种《中国书法常识》集中反映了潘伯鹰的书学主张。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作者的学书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附录为作者的一些书法知识趣闻,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中国书法入门书籍。
“中国常识”经典系列第四种《中国绘画常识》是陈师曾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普及教育理念的结晶,全书从远古时期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说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并精选中国绘画史上的百余幅代表画作,展现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历代绘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本书拟结合胡根天的人生轨迹及涉及领域,对其所作文章进行筛选,分成艺术评论类、美术教育类、文博研究类三大类别进行辑集,形成本书的上中下三篇。各章选辑的文章可直接按时间顺序排列,也可酌情再细分二级类别进行梳理。本书旨在充分挖掘展示胡根天诉诸文字的史料文献,弘扬胡根天的艺术思想和成就,彰显其对于我国美术教育和文博事业作出的突
本书内容为2024年上半年国内外版画艺术的实践创作与理论总结,分为六个部分:一、“版画论坛”5篇文章:《发明传统:兼谈水印木刻》《版画史研究的历史演进及当下版画理论教学特质的建构》《PrintArt的媒介纬度——关于版画拓展性研究的探讨与实践》《流动与执守:记忆视角中的浙江现代版画典藏》《“拱花”与中国美学空间观》;二
1957年,主人公许灵均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那时的他失落、孤独且绝望,一度想了结自己的生命。然而,在牧场劳动的过程中,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净化了他的心灵,当地牧民的关怀照料使他的内心感到温暖,他也因此坚强地活了下来,还与逃荒到敕勒川牧场的农村姑娘李秀芝结为夫妻,生育了儿子清清。后来,“四人帮”被粉碎,许灵均“
本书首先概述了数字时代的背景特征,梳理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数字环境中的演变历程,分析了数字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然后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数字设计工具、软件和在线平台,阐述了数字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用户需求,展示了数字媒介中视觉叙事的新形式,研究了数据可视化技术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最后针对全球化背
本书首先回顾了舞蹈教育的历史沿革,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舞蹈教育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影响,揭示了舞蹈教育的核心价值,然后讲述了数字技术如何革新舞蹈教学手段,提升学习效率,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促进舞蹈艺术的创新表达,并提出了舞蹈教育创新的几个关键方向,包括跨学科融合、社区参与、创意产业对接等,讨论了这些路径的实施策略与成效,最后探
碑帖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字与书法艺术在碑帖中得以传承和延续。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文人收藏、研究、篆刻碑帖之风盛行。江西的历代文人在金石学的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欧阳修的《集古录》是金石学的开山之作,曾巩是“金石”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洪适的《隶释》是金石学的集大成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概论”主要讨论了燕乐与填词的关系,唐五代合乐歌词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乐曲歌词创作的高峰和南宋词合乐及词乐分离的趋势;中卷则深入探讨了词与乐的关系;下卷则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词学研究现状,辩驳了音乐束缚与声律无用论,进一步阐述了我国诗歌发展的共同规律。本书通过对唐宋时期词合乐的具体事实进行历
本书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抚州民间工艺美术老艺人口述资料抢救与整理研究”的最终成果,系采访抚州地区从事临川篾编、竹烙画、蛋雕等工艺类别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代表性传承人获得第一手资料基础上进行的整理与研究。他们通过口述的形式,对相关工艺类别尤其是代表作品从技艺特色、工艺、造型、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讲述,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