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将极深奥繁复的考证化为极通俗浅显的白话文著作。文中甚而将古文古诗皆译作白话文。其学术价值一直收到学界的赞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学勤在提到春秋史研究状况时,还说就专著而言,迄今为止还没有代替建国前出版的童书业《春秋史》这一部书。吕思勉在此书序言中说:鄞童君丕绳,笃学好古,于乙部书尤邃。年来专治春秋史,最其所
李玄伯先生(讳宗侗),是我国第一位兼跨古代史与文化人类学的学者。他十八岁负笈法国,人里昂大学读书,又在巴黎大学深造。1924年返国执教于北京大学及中法大学,当时法国的古史专家古朗士,将民俗学知识引用于希腊古代史,获得丰硕成果。本书作者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现象,为中国古史研究新辟了蹊径,初刊于1938年,主要内容是将希
《国史要义》是柳诒徵所著,旨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引证大量史料,从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个方面对中国史学传统进行了全面回顾和阐述。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基本要旨思想的阐述,而且也是对那些盲目疑古的人的批评。全书叙论结合,观点鲜明,充分体现了柳先生“宏通博雅”、“文理密察”的学术研
《校史随笔》是张元济先生的一部古籍校勘学专著。这本书记录了他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主持校勘、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取得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制高点。书中作者如对殿本、监本的考证比对,对刻本、注本及写本的核校,对古籍中文字的缺漏讹误形成原因、特点等,很有识见。张元济(1867一1959),中国伟大的出版家、爱国者;字
本书是畅销小说作家肖仁福创作的晚清时期历史普及读物。作者深入探究晚清七十年间的战争、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历史逻辑和人性逻辑观照当时情境和人事,抓住“利益”这一重要线索展开论述,生动呈现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慈禧太后、恭亲王奕等晚清人物所参与的跌宕变局,剖析其时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本书中,晚清激荡的文化冲突和观念裂变之
本书稿是一部有关芜湖城市与建筑发展演变的专著。本书稿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论述我国城市的概念、起源与变迁,同时从历史的角度提出我国城市发展的合理断代与分期;接着采用先城市后建筑的叙述顺序,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描述芜湖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发展的历史过程;最后总结出芜湖城市与建筑活动的发展规律与特色,并展望了芜湖城市与建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为展现安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本书遴选全省51处具有典型特征的远古至先秦时期的遗址为表现对象,配以500多
近代苏州的经济蜕变和城市转型,不仅合于中国近代史整体图景之辙,也押着江南城市体系独特的韵脚。本书作为一项近代城市研究成果,将城市性与地方性结合,沿着结构史和文化史结合的路径,从四个视角,在变动中把握苏州这座江南城市在近代历史上的流动、吞吐、消纳、呼吸,以及演化的脉搏——江南的苏州,在近代江南城市体系从中心地体系主导型向
本书选取了唐朝十四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包括王朝奠基人李世民、数位宰相和将军、一代女皇武则天、太平公主,以及最后的掘墓人高骈等,用他们串联起了大唐跌宕起伏的历史,不但彰显了盛世大唐的恢弘与豪迈,也体现了历史不乏阴险与背叛、隐忍与冤屈,既展现了大唐王朝的兴衰沉浮,也让读者看到了风云人物的命运长歌。
这是一部重新讲述辛亥鼎革历史的学术著作。作者从清廷、袁世凯、革命党、立宪派、列强、舆论等多个维度详细考订了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总计125天中每一天所发生的事,然后依照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这一历史剧变进行新的叙述和分析。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新史实,而且在袁世凯如何应对革命、袁世凯的政治诉求、清帝退位诏书的拟定及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