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史和城市史研究的兴起,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在城市史和乡村史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本书涵盖华北区域古代社会史研究、华北区域历史文献考辨、华北区域历史人物探析及青年专家论坛等多个篇章。各部分均甄选3至5篇来自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专家所撰写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旨在以区域文化为切入点,对华北地区的古代历史进行全面、
该书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红色文献中选出400种文献,分为“领袖著作”“党的发展历程”“党办的高等教育”“延安十三年事业”及“人大珍本”五个专题,予以系统整理和展示馆藏红色文献。其中“领袖著作”专指毛泽东著作;“党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共产主义作品译介、早期工人运动、其他革命家著述,及中共建党史上的代表性事件的总结性论著
本书为学术集刊,由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编,为2025年第1辑(总第6辑)。发表2024年8月举办的“第二届近现代文献整理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十余篇,分为“革命历史文献研究”“专题研究”“民国文献整理研究”等栏目,涉及民国时期出版、文学、史学、新闻学等学术领域,总计约二十余万字。希望借此进一步加强革命文
《中国王朝的兴衰十八讲》以十八个专题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兴衰历程。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作者深入剖析了各朝代的建立、鼎盛与衰落,揭示了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军事力量、文化思想及外部环境对王朝命运的影响。 本书不仅关注帝王将相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探讨了社会结构、民族关系、自然灾害等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准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笔触,精选一系列生动鲜明的历史案例,巧妙融合史学大家的权威记载与独到见解,细腻描绘了明末清初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大明帝国的黯然退场与清朝崛起并走向辉煌的曲折历程。 书中不仅详尽展现了宗室纷争、奸佞横行、宦官擅权、君主无道等内忧外患如何一步步将大明推向崩溃的边缘,还深刻剖析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明
史禄国的《通古斯人的心智丛》是人类学尤其是萨满文化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是通古斯人及其萨满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他挑战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萨满教精神病理说”,基于通古斯文化的全面系统考察,提出人类学的族团化(ethnos)理论,并落实到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中长达六年的
本书汇集了张铠研究员关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全书分为九章,分别介绍了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国际学术思潮对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影响、美国学者魏斐德和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太平洋学会中国精英与美国中国学研究、“中国皇后”号开辟直达中国贸易
本辑专论文章是对《潮学集成·文学卷》所做导读,对历史上有关潮汕文学的成果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归纳,同时凸显国际视野,研究与潮汕文学相关的世界华文文学,使读者可一览潮汕文学史的概貌。本辑多篇论文的研究视角比较特殊,集中展现了潮汕地区的海洋文化,比如《19世纪廖内华人社会形成与椒蜜业的关系》《19世纪居汕西人著作中的潮汕海
本书以汉代以来所撰西域地区已散佚的文献(含普通古籍、舆图、绘画、重要石刻)为整理研究对象,利用历史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和综合分析。特色和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辑录佚书所参阅的资料,涉若干史部、子部古籍,以及一些佛教典籍;将佚文的辑校与辑文的考证紧密结合起来,所辑得的西域佚书、佚文较为
所谓书籍之交,是指民间非商业性的书籍往还,包括赠送、借阅、临时展示等。明清时期是传统社会中私家刻书(“寿之梨枣”)、图书流通的繁盛时期,因而士大夫书籍之交最为普遍。书籍之交的最主要形式是以书为礼,而赁板印刷则为我们展示了书籍之交的另一个面向。当然,赠书是礼物交换的一种形式,因此,不合情理的索赠也会招来“伤廉伤惠”之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