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瑞典人眼里的中国》分为上下两卷,共25章,原著以瑞典文在斯德哥尔摩出版。作者详细记录了其在中国的生活、工作、游历、见闻和数十年的实践,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整体面貌。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国土、中国的鸦片战争、官话和普通话、旧学制、山西大学堂、传教士、在中国的田野考察、旅行记忆、救援探险、中国舞台、贸易和工业
本书以南京、苏州、扬州、徐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十三座城市为叙述主线,不仅从地理疆域上交代了一个轮廓清晰的江苏,同时又勾描出江苏省的文化全景。
本期共刊载《阎敬铭家书》《叶志超李鸿章甲午往来电》《李景铭留日家书》吴士鉴的《直讲簪豪记》、邹嘉来的《仪若日记》,以及《天津档案馆藏中国银行史料选编》等6篇珍贵史料。其中《阎敬铭家书》和邹嘉来的《仪若日记》是前刊的接续。《叶志超李鸿章甲午往来电》原件收藏于日本,内容涉及甲午战争中日两军作战情况,关于平壤之战、鸭绿江之战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律师兴、讼师灭”,律师是西式舶来品,中国传统社会原有的是讼师,两者有类似,又有不同,一个是正式法定职业,一个是在地下或半地下活动。本书聚焦清末民初法律服务群体的近现代历史转型,从明确讼师和律师法律服务群体界定入手,梳理由讼师到律师的转型进程,清晰“新从何处来”“旧向何处去”,描述旧讼师的生存状态和新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所开创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期刊式的论文集,旨在扩大海内外宋史学界的学术交流。长期以来,《宋史研究论丛》受到了海内外宋史学界的欢迎与肯定。自2003年11月出版的第五辑开始,《宋史研究论丛》的组稿范围扩大到了海内外宋史学界。本
本专著为作者近些年围绕宋代艺术史,所进行的史学理论研究文集。全书分四部分:卷一:宋代婴戏图盛行原因重考,重新考证了学界对于宋代婴戏图盛行原因的史学误读;卷二:“妇人乳婴”形象身份考,围绕宋代与人口增殖相关图像进行史学解读;卷三:宋代风俗画中的情景叙事,探究宋代市井形态与人口状态,考察图象信息与情景叙事的文献价值与史学意
本书是为一般读者读懂《公羊传》服务的,一条《春秋》经文,《公羊传》传文下,分别作出“译”“注”(少数有“评析”)。本书译、注《公羊传》,力求客观、简明。译文以“注”为据,努力做到准确、可靠。考虑到原文简洁,跳跃,为了确保译文的连贯、通畅,有时需要补充一些词句,具体参照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的办法。“注”的内容大
以汉画像石为主要载体的汉画既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又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由于具有实物描绘的特点,汉画作为史料更为真实形象。汉代倡导以礼治国,但关于礼器名物和礼仪实施的具体情况单靠文字资料难以真实再现,而当前关于汉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像分析、思想与观念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把汉画作为史料专门对汉代礼文化
本书由国家重点学科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反映中国思想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本书内容涵盖先秦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学、明清思想史、中国宗教思想史,兼及中国思想史研究动态与书评,比较全面地涉及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分侯外庐研究、先秦思想史研究专题、隋唐思想史专栏、宋明
该书是每年一辑有关北京学研究的研究合辑,为该年有关北京文化、北京历史地理、北京史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辑由四个专题组成。第一个专题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围绕中轴线、三山五园等内容展开。第二个专题为北京历史与文化研究,根据历史文献史籍对北京地名变化、北京指南等内容加以讨论。第三个专题为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通过实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