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鲁公抚州留华章、敝衣瘦马荣亲园、太平宰相尚清俭、清廉无愧廉州名、明察秋毫如有神、随俗为治尚清简、决桥闭门留子固、荆公治鄞经游始、两全忠孝古人风等。
本书从抚州历代监察官员中选取了32位代表人物,通过聚焦具体事件,提炼人物特征,谱写他们用忠诚、干净、担当甚至是牺牲书写的廉洁事迹,以此来弘扬传承他们的精神品质。同时,这对于我们当今宣传廉洁文化、建设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聚焦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如何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五大认同的思维逻辑而展开,初步建构了一个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本书第一、二章分别对社会治理体制与社会稳定机制的历史变迁、当代需求以及创新路径进行了厘析,并通过第三章的内容建构起了两者的关联关系与互动机制
本书以供求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公共服务理论等为指导,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细阐释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主体结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等相关基础性问题,提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城乡模式,即社会力量嵌入型、社会力量瞄准型和社会力量偏好型三种城市模式,以及社会力量缺失型和社会力量被动型两种农村模式。在此
本书从什么是社会治理出发,对社会治理进行通俗、系统的介绍,再从为谁治理、谁来治理、怎样治理,提出社会治理是“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由党的领导下的共建共治格局,用多种治理手段进行治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本选从什么是社会治理出发,对社会治理进行通俗、系统的介绍,再从为谁治理、谁来治理、怎样治理,提出社会治理是“以人民为中
本书是一部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理论研究文集,全书分为20余篇文章,分别从教学方法的革新、社会工作教育创新实践、社会工作课堂模式改革、互联网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与影响等层面论述了社会工作专业目前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并指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最后,通过“社会工作实务”“社会调查方法”“质性研究方法”等核心
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承载、塑造并传递了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礼仪文化具有价值浸染、价值具象、道德教化等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涵养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和为贵”精神培育了“贵和”的价值观,人格完善与社会有序统一的理念培育了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多重性的内容全方
本书主要考察的是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剧变中,苏州府太仓州太原王氏一族在万历年间的重要人物是官居首辅的王锡爵,其独孙王时敏在崇祯年间从京官辞职遭遇明清鼎革,生存环境的变动及其参与党社活动的变化,并以此探讨从明末到清初的中央政治和地方社会所发生的演变,为深入考察明末清初的王朝兴亡和社会变迁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基层社会是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场域,建设一个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的基层社会,既是人民群众的追求,也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建设基层社会关键在于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2013年起源于浙江省桐乡市的“三治融合”创新实践,为重构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启示。本书从桐乡经验出发,考察“三治融合”的发生背景、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