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共同富裕为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对于促进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社会治理基础。分报告探讨了共同富裕与企业职工
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共同富裕实现的新征程,需要从人群覆盖比例和救助水平两个维度予以体现。社会救助水平反映了救助对象享受救助待遇的高低程度,是社会救助体系的关键要素,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救助覆盖面的扩
在社会转型和社会重建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结构经历了快速变迁。超大城市社区成员原子化、社会联结弱化、社会规范失灵等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重建中国社区原初的温情,增强社区认同,助推社区自治,实现熟人社区建设目标,是推进社区治理的难点。本书以北京和深圳为调查地,整合实证范式和行动范式。在分析两个超大城市熟人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影响
数字知识产权立法的重要性体现在其本体论、价值论、冲突论、规则论和发展论五个方面。第一,要明确数字知识产权的定义、特征和规则,解决本体论问题。第二,要构建以权利为核心的利益平衡体系,处理立法中的价值冲突。第三,要深入分析数字知识产权立法中的冲突,特别是与社会权利、自然权利和发展权利之间的冲突。第四,需要制定适应国情的数字
本书以公共政策正向排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阐释公共政策正向排斥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建构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理论框架,阐释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中国实践,探究当下中国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阻滞因素,提出促进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具体路径,揭示公共政策排斥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
本书基于认识论向度,以课程思政概念内涵阐释-价值存在形态-同向同行基础-学科交叉基础-功能展望为主线,分析论证课程思政何以可能的问题。以课程思政概念内涵阐释为切入点,论述课程思政引发的新时代价值观教育观念革新。在对课程思政是什么的问题达到清楚明白的基础上,探究课程思政的实现基础。深入分析课程思政在专业知识中的价值存在形
关于如何规范村治和完善村治规范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诸如:怎样在法律上界定村和村民的概念为好?现有的村民自治的基本结构和范围是否必须调整?是否应当和可以从消极、否定的方面规定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资格条件?村委会选举委托投票有哪些利弊得失?村规民约是否可以和如何规定、怎样实施惩罚措施?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办
当今,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法律并不脱离真实的生活,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许多具体的法律都经历了从无到有到修改或修订甚至被废止的历程。本书所三十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跨越两个世纪、三十多年
地理环境与政治关系密切,对政治有着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会造成经济生活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政治影响。本书以南宋所处地理环境切入,对南宋与周边政权的地缘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揭示了其在处理与周边政权关系上的得与失,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4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推进城镇化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进入21世纪,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是解决之道。本书以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与多元主体的合作为主线,分析多方共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建立新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