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主编的专门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集刊的第四本。本书设置了6个栏目,包括“特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革命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新时代新青年论坛”6个板块,共收入9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历史观和中国文化观”
本书在阐述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通过秦汉统一过程与罗马征服过程、秦汉与罗马中央治理体系、秦汉郡县制与罗马行省制、秦汉“儒法共治”与罗马主导治国思想等问题的一系列比较,认识二者各自的特点、优长与不足,进而探究中华文明连续发展不中断的原因,揭示中华文明大一统观念的独特机制和文化基础,呈现她的历史合理性与优
本书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建立起主体、客体、行为三重维度的分析框架,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行子较为全面、一深入的分析,对地方监察委员会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系统阐述。本书主要探讨了地方监察委员会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与运行机制的整体性重塑,地方监察委员会权力赋予与权为行使的整体性规范,地方监察委员会领导体制、监督机
本书以“活力中国”为主题,旨在基于实证研究,围绕激发社会活力和基层活力,解释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在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主要经验和模式,进而揭示其中所呈现的中国道路及其理论创新。本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基于前沿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对社会体制改革和治理创新领域的经验进行总结;二是在此基础上,考察社会组织体制改革和推动社
国家形象作为国家对自身的认知与其他国际行为体对其认知的总和,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教科书体现国家意志,是落实国家事权的重要载体。“书同文,车同轨”,语文教科书在国家建构统一化的语言标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表征即语文教科书呈现的国家象征性符号,是通过制度化语言形构的国家,用以塑
本书将儿童福利界定为客观福利和主观福利两方面,以福利治理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通过量化研究探讨国家、社区、志愿组织、家庭等不同主体的福利供给、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获取与主观福利之间的关系,通过质性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获取现状及不同主体的福利供给困境,从儿童福利政策和家庭政策体系的构建、福利供给机制的完善以及城乡福利均衡
本书梳理浙江精神的提炼过程及其内涵,从浙江地域环境、浙江文化传统和浙江人的品格等三个角度揭示浙江精神的形成,进一步从浙江经济发展、浙江政治建设、浙江文化繁荣、浙江社会和谐、浙江生态文明等五个角度,探索浙江精神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是“上善若水,仁心相护”,讲述医学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进行引领,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怀和专业认同;第二章是“走进金职,走进金医”,介绍学校发展和专业发展历程,重在传承“上善若水、仁心相护”的专业文化;第三章是“学习榜样,赶超先进”,讲述前辈、师长、学长在专业领域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典型事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要率先实现突破。 本书阐述了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理论,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实践中的行政制度体系构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同志撰写了一系列理论文章。这些文章对广大党员干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弄清楚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全面落实党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