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对监察调查权、侦查权、检察权进行了比较,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监察调查权的发展,然后根据《监察法》的规定,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监察调查权的行使主体、权力范围、适用对象、应用范围;后从未来的角度论述了监察调查权的发展完善。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为主完成的关于北京市公共服务发展与创新的研究成果。报告围绕北京市公共服务布局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从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七个方面,呈现北京市公共服务发展总体情况,并
畲族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进入到新时代,在党的民族政策推动下,畲汉民族逐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畲汉民族一家亲”潜移默化地成为最广大居民的交往观念,真正实现了畲汉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从历史到现在,畲汉民族历经隐蔽性接触、试探性交往到新时代的开放性交融,是一个典型的在交往中加深了解,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公务员的创新行为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组织的行政效能。本书以“领导风格如何影响公务员创新行为”为研究主题,基于文献梳理和理论回顾,以服务型领导和家长式领导为自变量,以公共服务动机和心理授权为中介变量,以差错管理氛围和发展型文化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理论模型,提出了研究假设,随后通过对北京、山东、
本书针对我国国家治理的现实情况,并结合西方国家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反思现代西方国家治理的“伦理缺失”与“伦理救治”及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治理”的价值与局限,从伦理层面分析比较现代国家治理困境与误区,总结国家治理利弊得失,将伦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系统研究,探究国家治理的伦理路径与方式,从而丰富了国家治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需要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等方面着手。"数字社会”的研究国内尚不系统。本书拟从"数字信用”与"数字规则”两个全新的维度探究数字社会发展与治理。其中,"数字信用”既是数字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石也是数字社会治理的"软规则”,"数字规则”更多从法律法规层面思考如何加快构建数字社
慢性病社会学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本书旨在从村庄层面考察心脑血管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并致力于回答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了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二是慢性病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带病生存。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书运用患病经历的理论视角,在描述村庄概况和疾病格局的基础上,考察了沙村慢性病人的病因观念、生活世界、
新时代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发生了结构性转换,开始迈向新总体性治理。本书采用具体的总体性分析方法,从总体性研究视角出发,结合同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情况,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的“政党”“国家”和“基层社会”关系中进行历时性和现时性考察,探讨新时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性特色。这种新总体性治理本质是由“党建引领”“国家
地处湘鄂边山地的容美土司,向来以高度的国家认同、繁荣的土司文化著称。容美土司以疆域认同为前提、文化认同为基础、政治认同为策略、身份认同为核心,历经借位式、矛盾式、依附式、主体式认同阶段,逐步建构、积累、沉淀了强大的国家认同。本书以中观视野为主,结合宏观和微观研究视野,注意挖掘偶然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力量,以容美土司作为分析
该书研究了产业转型升级中流动人口失业状况、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具体包括: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中流动人口失业的发生机制;探讨流动人口失业特征和变动趋势;根据宏观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制度因素和微观的个人因素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机理和群体差异,引入失业过程概念,基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人口流动视角,将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