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演示典型案例方式设置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学习国际商务法律知识,掌握相关法律规则,提高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工作中的法律问题的能力,为其将来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书在保留第二版基本格局和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修改: 第一,在学习目标中增加了素养目标,
全书分上下两篇,分别从话语分析和方法阐释角度探讨对民法教义学的理论说明。上篇以期刊文献为素材,以法学移植和学术争论等为主题,透过个案,着重从理论上描述和阐释我国民法教义学的话语特点及其意味,属于学术史研究。下篇共九章,每章都旨在例示一种研究民法教义学问题的方法,揭示既有研究在方法层面的不当并提示更恰当的思考路径,并就如
语言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晚近以来的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基于此,本书将一场从清末开始发生、五四前后达到高潮并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言文一致”运动置于民族主义的理论视野,通过对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新文化运动、大众语运动和民族形式论争以及穿插其间的歌谣运动、方言文学运动等进行系统考察,梳理了不同历史
《国际经济法学刊》刊载国际经济法学领域研究成果,促进该领域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国际经济法教学与科研发展,服务我国涉外经济立法、决策和实务操作。本期内容包括:《北极地缘政治博弈中的环境法:机理与应用》《涉外法人纠纷的实践考察与法律因应》《WTO决策机制改革方案新论》《美国出口管制立法的域外适用及其正当性检视》《自由贸易协定
本书通过对合比例性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如下三重比例观:作为正义要求的比例观、作为手段评价的比例观和作为权益平衡的比例观。此外,对于在部门法领域存在的比例原则泛化这一现象,应该理解为宪法比例原则的部门法化,因此寻找比例原则的宪法规范基础就成了应有之义。虽然现行《宪法》并未规定比例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从宪法相关规定中无
随着网络空间战略地位的稳步上升,各国越来越注重通过影响和塑造网络空间国际法规范来实现本国利益和诉求,国际法在网络空间秩序构建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本书选择网络空间国际造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动态进程中的三类核心争议进行剖析,提炼并深化对网络空间国际造法的体系性认知。首先,梳理网络空间国际造法的缘起与发展,
本书通过梳理一般条款的规范本源与演进脉络,揭示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在移植一般条款规范过程中,于立法论和方法论方面所存在的本土性问题。结合我国历次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情况,作者尝试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进行规范评述与解释探求,并重点厘清其在司法实践适用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在此基础之上,本书探讨了竞争基本法视角下
本书从四个“发展十年”、千年发展目标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发展议程引领和塑造了全球发展治理的面貌,体现了联合国在全球发展治理进程中的价值、机制与能力理性。中东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地区,冲突频繁,经济结构单一,自然环境脆弱,长期积累了严重的发展问题,“治理赤字”突出,一向是全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中东国家
权利是法学研究中的基础性概念。该书关注权利概念的类型化界定问题,主张权利是一个实践性概念,斗争是权利理论的基本范畴,观念史视角下权利概念是逐渐生成的。虽然现代意义上的权利概念产生于中世纪晚期,但权利概念的各类型化要素却是在观念史中积累并逐渐定型的。本书梳理了古希腊戏剧与哲学中的权利观念、古罗马法上的权利观念与西塞罗的权
中国具有悠久的成文法编纂传统,三代即有成文法编撰之记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春秋战国以降,各诸侯国竞相变法图强,公布成文法成为变法之重要举措。后人以《法经》为中华法系法典之篙矢,此后商鞅变法增广其内容,汉律扩展其范式,至魏律有严格之“总分体例”,晋律创设经注入律新范式,及至北朝各律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