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包括詹布鲁恩已出版的摄影集《北京美术品第三部》《北京美术品第五部》和部分其所拍摄的底片制作而成的彩色明信片三部分素材,依照片内容进行了主题划分。《北京美术品第三部》初版于1914年左右,收录了天坛入口、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建筑景观十九幅及袁世凯1914年冬至祭天场景八幅,共27张老照片。《北京美术品第五部》初版
本书编选自《顾颉刚全集》,包括《古史辨》序六篇、《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周公东征史事考证》。顾颉刚及其古史辨学派对旧系统的古史作出大清理,是近代史学史不可忽视的一环;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布诸多地理、边疆类论文,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其对妙峰山的考察则是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起点。本作品选涵盖顾颉
本书以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为研究主线和问题意识,将县政府、县党部、县参议会之现代地方政权结构与县域社会阶层、社会背景网络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系统探讨了县政的权力结构、制度运作、社会管理与控制、县域公务员群体、相关利益群体、社会背景等历史实况;突破了传统单纯以县行政制度为主的县政研究体系和框架,将制
本书分“基本村情”“社会经济”“古建遗珍”“村庄治理”“人物掌故”“民俗风物”六章。辑录三洞村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历程,深挖乡村历史文化,呈现乡村蝶变新颜,是具备史料价值、收藏价值、文化价值的地方村志类书籍。
本书包括国家治理视角下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开发和国家治理视角下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改土归流两编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明清时期王朝国家在壮族地区实施开发的基础与条件;明清时期土司制度与王朝国家在壮族地区的政治管理;明清时期王朝国家主导下的壮族地区的经济开发等。
本书以展现历史由来、风貌建筑、津味人情为主,涉及专家研读、街区规划、景区运营、文化宣传和居住旧事等,立足天津历史,讲述五大道历史由来与文化遗产保护故事。并立足五大道的全面布局,通过空间的演变展现五大道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保存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珍贵文史资料。
本书以“古代文化”为主题,内容涵盖古代扇子、镜子、玉石、陶瓷、玻璃、动物图案、服饰、书法等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古代文人生活、百姓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种种方面,可以说从细节见古代真实生活的情形。
本书分为三大章:镇西篇、伊吾篇、伊州篇,每一大章又分为若干个小篇目,共计七十五篇三十余万字。作者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商业、历史、文化、民俗、旅游、传说等细致地介绍,让人第一次全面的认识到这座远在西域的新疆东大门——哈密。
本书是一本记写惠州历史、文化、古迹、事件、人物等的综合类著作,考证精确,资料翔实,语言风趣。可使读者在知事中知史,在知史中知事,是一本难得的地方性文史书籍。该书陈述了惠州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地俗语由来及有关佚史、异史等,对于文化的传承、历史知识的普及、历史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书以“凝固的历史”——建筑为切口,聚焦惠
本书围绕“德清宋韵”主题,梳理宋代德清人物、史迹和遗韵相关文史资料,再现德清宋代文化文史风貌。本书内容分“人物”“史迹”和“遗韵”三个篇章,每个篇章收录十余篇与德清有关的宋代文化、人物或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