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长征文化为题的学术专著,从长征文化的学科建构着眼,对长征文化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全面考察和系统研究,力图构筑一门新的学科长征学。作者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写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全书共七个章节,分别为:历史视野中的长征与长征文化长征文化的内涵、功能与特征长征制度文化长征物质文化长征精神文化长征文化与当代长征文化与
本书选录各类新碑记320多篇,每篇详细描述了记碑石刻所在区域位置、大小尺寸、立石时间、撰文者、书丹者、书法字体及建碑的简要时间背景。本着遵重历史的原则,据记碑石刻移录所刻文字内容,不作变动。每篇配以一至二张记碑石刻实景照片。所选记碑石刻均由作者亲临踏访后而录。书稿分记人篇、记事篇、记物篇三个板块,每篇内的记碑石刻按年份
《长安学研究》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长安学研究院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此为第七辑。本着立足长安,放眼中国历史的宗旨,我们创办了《长安学研究》,深入探索长安从一座城市到一个文化圈的成长过程,并由此放眼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地位。本刊每年出版两期,分别于年中、年末出版。
本书从丹砂这一“圣物”切入,以贵州龙潭仡佬族为个案,从“业缘”这一特殊视角,围绕丹砂的社会生命及王朝、国家势力的渗透为线索,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方法,探讨了丹砂在特定的地方所展呈的历史进程、变迁及再认知过程,以及丹砂在历史上如何勾连地方与中央及族群内外之间的关系,进而思考“业缘”关系在龙潭仡佬族生活中何以成为族群内聚
目前,学术界关于民国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书以1927-1937年为考察时段,运用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突破昔日成果分散与零星的局限,采用历史比较法,对高校进行分类对比,对不同专业与区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进行横向比较,探讨毕业生就业的异同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1)明代心学的本体内涵。在悬置西方哲学“ontology”的前提下,按中国哲学的内在义理探讨本体的含义,是第一章“本体诸义”所要解决的问题。(2)本体之呈现,即本体何在、如何在的问题,是本书第二章“本体无体,以用为体”所要解决的问题。(3)本体的呈现就是本体的发用化和实体的流行化,体用
张恒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从事教育事业五十余年,倾心于史学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独有建树,获得丰硕成果。本书为河北师范大学整理老学者文库之一种,本书收录张先生生前精品著作、文章,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编,收录《现代学潮问题》《学制改善之管见》《考试问题商榷
《中国区域文化研究》是由安徽师范大学高端科研平台“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安徽省重点智库“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辑刊,每年出版两期。该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担任主编,安徽师范大学李琳琦教授担任执行主编,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主要刊登中国区域文化的理论和创新研究相关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子产与春秋时期的政治转型”(项目号:14FZS020,已结项)的研究成果。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已有不少学者有过精辟讨论,与此同时,在这个问题上,也还有继续探讨,将研究深化、细化的必要,要从具体的历史事象的演化、变迁中,从其时社会成员的行动与反应中,去清理出演变的脉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清代—民国江西地区田宅契约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在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对3600件套未曾刊布的契约文书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综合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社会经济史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区域性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通过田宅交易相关数据和案例的梳理与分析,初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