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是伍新福的个人研究及作品合集,包含“苗学研究”“湖南历史文化”“理论与方法”三大部分,共40多篇论文。汇聚了作者60余年史学研究成果之精华,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第一部分“苗学研究”包括了关于苗瑶民族源于蚩尤九黎,以及蚩尤的重新历史定位与评价。第二部分“湖南历史与文化”将湖南先秦史划分为“先楚”和“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断代史的形式,展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时期南京地方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总体特征;下编以专题史的形式,论述了南京文学、书法、绘画、教育、宗教、科技、民俗等领域的基本面貌和突出成就,是一部全面反映南京地方文化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的力作,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本书选取了20篇河海大学本科生的优秀社会实践报告,从民生社会、思想观念、地域特色、热点问题等微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口述史等研究方法,走进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此观察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书从政治人类学视角出发,采用民族志的叙事方法,聚焦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一带的独龙族进行研究。借用社会学理论中的稀缺与结构概念,对解决稀缺的能力与社会结构变迁程度和速度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分析独龙族自20世纪中期以来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原因、动力及结果,丰富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的个案
本书辑录了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明弘治十四年《蓬莱阁诗集》和明万历十九年、万历三十一年《蓬莱阁集》三部孤本古籍,整合《登州府志》《蓬莱县志》及其他文献,共收录从秦到明关于蓬莱阁的散文、诗赋、碑铭等1000余篇。诗文以明代为重,内容以蓬莱阁、海市为主,或描写蓬莱阁风光之美,或抒发游观感慨之情,词句优美,意蕴深长,向世人展示了蓬
为方便读者概览潍坊的历史,《潍坊通史》编委会决定在已撰成的先秦至秦汉、魏晋至宋元、明清、民国及附卷的基础上编纂一部简明版本的通史,此即《简明潍坊通史》。《简明潍坊通史》对《潍坊通史》的章节目进行了调整,内容删繁就简,全书共分先秦秦汉时期、魏晋至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及附录五部分,概述了潍坊从后李文化至1948年长
《重返:三国现场》以历史、文物、遗迹为线索,通过对收藏于各大文博机构中的汉末、三国时期的文物的梳理和对全国三国文化遗迹的调研,借助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二重证据法,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趣的三国时代。历史现身说法,大过一切讲述。书中涉及古城址、古墓葬、古战场、庙宇、壁画、书法、碑刻、瓷器、漆器、钱币、兵
公元1627年,天启驾崩,崇祯登基,即以雷霆手段除阉党,求中兴,大明王朝似乎迎来了一线曙光。然而17年后,立国270余年的大明帝国大厦轰然倒塌。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明走向灭亡?本书用详实可靠的史料,条分缕析地还原了16281644年明朝走向衰败与覆灭的历史全过程,探寻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一场晚明乱世,显现人生百态。作者
本书从金銮密记到大唐远征军,从牛李党争到最后的士族,从段成式的迷宫到撒马尔罕的金桃,用寥寥数笔即勾勒出恢弘万千的盛大帝国。知名历史作家、编剧魏风华以别样的目光和独到的视角钩沉猎奇,根据唐人笔记中所录异闻怪谈的蛛丝马迹,结合《旧唐书》《新唐书》等古籍正史对照取证,唤醒被封印的民间记忆,探寻大唐盛世幽暗角落的隐秘历史。 如
《两晋南北朝史》是吕思勉先生四部断代史的第三部,展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宗教等历史面貌。本书编选了原著上半部叙述政治历史变革的部分,旨在以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发展为中心,简明扼要地梳理该时期的历史脉络,包括王朝的兴衰与更替,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本书配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