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朝白莲教起义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起义的最终平定,与清廷完善的后勤保障有着密切联系。对起义中清军的粮饷供给进行探究,不仅有助于白莲教起义研究范式的探索创新,亦有助于对清代军需制度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深化对传统时期国家军需制度设计与治理能力的历史认知。书稿第一章至第五章为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
本书梳理和运用日、美、英、俄近年解密的二战时档案文献,运用多方史料,全面呈现了战时外国观察家和情报机关对中共抗战的评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书写中共抗战的丰功伟绩,反映中共抗战的国际影响,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本书作为党史研究领域的一项跨学科、综合性、创新性的研究,可弥补国内外对中共抗战的国际
本书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关于区域史研究方法论的访谈录。本书主体部分为刘志伟与孙歌教授的对谈,曾于2016年出版发行。该书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其关于华南研究的心得和思考与孙歌展开对话,主要是对区域史研究的关键议题进行方法论层面的探讨,涉及如如何表述活的历史、“从人的行为出发的制度史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路径的探索,以
书稿在梳理和利用国内外西夏史研究已取得的丰硕成果基础上,围绕西夏文明的属性和历史地位这一宏大主题,针对海外学者“西夏是一个中亚国家”的论调,从民族、宗教、政治、法律、史学、文学、美术、语言、文字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观察和讨论,提出了11-13世纪的西夏文明是对汉唐华夏文明的重建这一观点。
《三国士族生存法则》是一本写给历史爱好者的三国历史解析读物。真正的“三国”,并不是小说、戏曲中动辄就“大战三百回合”的英雄场景,也并不只是那些闪耀着光芒、极具传奇色彩的三国“超级英雄”。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以及最终三家归晋的背后是许多许多累世公卿的豪门士族的较量。如果说汉末三国的群雄割据的争斗是一盘大棋,那这背后的棋
本书为中国古代历史通俗读物,主题是西晋灭亡和东晋建立的这段历史。西晋末年,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拉开帷幕。由于政治斗争的漩涡、民族冲突的硝烟以及自然灾害的洗礼,西晋政权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在这股历史的洪流中,西晋皇族与士族精英选择南迁,寻找新的生存土壤。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江南的建康(今南京)擎起东晋的大旗,一个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以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认识为开端,从地理大发现、传教士入华着手,从认识和想象两个角度,从互动与交流的视野,梳理欧洲早期关于中国知识和形象的形成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作者认为互动的交流、相互的影响、共同的创造是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根本性特点,并基于
本期共刊发近代史料7篇,笔谈文章2篇。《穷愁录》为李慈铭同治元年四月至闰八月病中之读书、见闻记录。《左宗棠未刊折件五种》收录左宗棠自光绪十年(1884)至光绪十一年(1885)折件五种;《贺涛藏友朋弟子书札辑证》收录贺涛友朋弟子书札62通;《蔡锷电文稿辑录》为蔡锷于1912年12月至1913年4月间的电稿181封;《川
本书讲述曹操少年行侠好义,后来随着平定黄巾军、起兵讨董卓、迎接汉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等一系列事件得到成长,并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诸侯。最终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北方。但是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军,南征失败,导致天下三分。曹操用人唯才,抑制地方大族;建立屯田,兴修水利,恢复社会生产。在文学上,曹操作诗慷慨悲凉,
本书讲述诸葛亮早年隐居南阳,探索天下大势和治国方法。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隆中对,刘备依照诸葛亮的规划,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作为地盘,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称帝之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但随着夷陵之战失败,刘备病逝,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刘禅继位后,诸葛亮鞠躬尽瘁,大事小事亲自处理,赏罚分明;对外与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