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需要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等方面着手。"数字社会”的研究国内尚不系统。本书拟从"数字信用”与"数字规则”两个全新的维度探究数字社会发展与治理。其中,"数字信用”既是数字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石也是数字社会治理的"软规则”,"数字规则”更多从法律法规层面思考如何加快构建数字社
慢性病社会学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本书旨在从村庄层面考察心脑血管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并致力于回答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了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二是慢性病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带病生存。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书运用患病经历的理论视角,在描述村庄概况和疾病格局的基础上,考察了沙村慢性病人的病因观念、生活世界、
新时代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发生了结构性转换,开始迈向新总体性治理。本书采用具体的总体性分析方法,从总体性研究视角出发,结合同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情况,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的“政党”“国家”和“基层社会”关系中进行历时性和现时性考察,探讨新时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性特色。这种新总体性治理本质是由“党建引领”“国家
地处湘鄂边山地的容美土司,向来以高度的国家认同、繁荣的土司文化著称。容美土司以疆域认同为前提、文化认同为基础、政治认同为策略、身份认同为核心,历经借位式、矛盾式、依附式、主体式认同阶段,逐步建构、积累、沉淀了强大的国家认同。本书以中观视野为主,结合宏观和微观研究视野,注意挖掘偶然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力量,以容美土司作为分析
该书研究了产业转型升级中流动人口失业状况、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具体包括: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中流动人口失业的发生机制;探讨流动人口失业特征和变动趋势;根据宏观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制度因素和微观的个人因素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机理和群体差异,引入失业过程概念,基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人口流动视角,将失业
本书基于政治认同的学术史回顾以及媒介化社会青年政治认同的意义和现实需求,考察中国语境下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的青年政治认同培育机制。通过调查实验和控制实验,揭示了网络政治传播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主要机制,即一方面通过信息传播塑造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为青年政治认同的生成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互动参与孕育积极的公民精
本书在梳理社会安全网理论、社会救助相关理论和福利组合理论等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回顾我国兜底社会安全网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分析了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成效和经验,指出了社会救助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并在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社会救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质量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理念、目标与行动议案。
本书立足社会,以服务思想政治工作为宗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思维为主线,以社会变迁、社会实践、人与社会互动为视野,对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网络等基本社会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探讨,还对网络社会、社会文化、国际交往、美好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规律进行探讨。本书坚持国家与基层的上下
本书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认为社会化养老需求通过多元主体供给、多元主体之间协同供给可以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供给体系,可以实现社会化养老多元供给主体融合的目标。本书介绍了社会化养老多元供给主体融合的概念、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认为融合是供给能力和制度供给两个方面结合的状态,提出了多元主体融合机制可以通过供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者获得感研究》针对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以共享发展和社会共同体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者获得感这一时代问题展开研究,探索社会工作者获得感的时代意蕴和结构模型,构建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