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其中的第二卷,收录了留金锁整理注释的《善福白史册》以及萨加斯特的拉丁文转写、恩和巴雅尔的基里尔文转写,还有汉文、德文、俄文3种译文。本卷的出版为《十善福白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多种文字版本,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
本书为一纳史学研究、文献考古、名人轶事、文学艺术、“三亲”史料之“百川”,融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的读本;一个揭示和展现杭州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的载体;一个用大历史、大文化的眼光把“世界眼中的杭州”和“杭州眼中的世界”呈现给读者的窗口。本辑由《八卦田钩沉》《南浔商帮与杭州近代工业化》《清末民国杭州学校变迁-
本书为中译英版。本书依据近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以及出土文献,结合传世文献,对曾国历史进行了梳理,把曾国历史分为西周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晚期(含中期)至战国中期三个大的时间段,分别论述各阶段曾国的文化特征,探讨曾国疆域和政治中心的变迁。分析了曾国与周王朝和楚国的关系,指出曾国历史经历了从始封之初辅佐周王朝的“左右
“玄鸟文丛”是我社策划的一套文史哲学者的学术随笔集。《庸儒斋随笔》为陈文豪先生学术随笔汇编,分为三个部分:古代史研究、简帛研究、历史评议。古代史研究部分从西汉对外关系史的角度对王昭君、冯嫽的历史记载真伪等做了辨析,例如《王昭君与冯夫人─谈西汉对外关系史上的两位女性》;简帛研究部分对秦汉魏晋简帛、敦煌汉简等相关出土文献进
郑州市名镇(街道)志、名村(社区)志文化工程系列丛书之一,内容包括基本镇情、建置区划、镇名由来、建置沿革、辖区变迁、所辖村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山脉、气候、河流、库塘、物产、人口民族、人口总量、源流迁徙、民族构成、姓氏组成、社会发展、科技科普、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居民生活
本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本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除了在历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书是按照中共白城市委部署,参阅史志资料书籍,邀请文史专家参与,由中共白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白城市委政策研究室及白城市博物馆等部门通力合作,历时五个月编纂而成,正文共四万多字、近两百余幅图片。全书结构总体按照时间顺序,共分八篇,其中第一篇、第二篇从历史学角度分别讲述白城历史演进的地理环境舞台、追溯白城古人类和古代民族
此书为北京市教育学会课题“教育集团背景下幼小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纵向衔接一体化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SJSYB2021—007-)成果集。本书通过选取课题校的一校一案、不同学段的主题实践活动、不同学段的班会实践等。遵循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教育规律,依据德育目标要求和集团办学特色,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议论中多引证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