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章太炎讲述系列”之一种,旨在研究、发掘、整理章太炎的学术思想,编纂出版章太炎研究的普及性成果。由著名宋史专家虞云国教授编选。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
本书主要利用报纸等一些以前不大受注意的资料,为清末十年的历史增加一个新的面相。勾勒出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化思想与社会运动,从不同角度重新观察旧王朝末年的一些新兴事物与新兴现象,厘清清末启蒙志士的主张、做法。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是南京最为著名的“广告语”。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家族、旧时燕,因为刘禹锡的书写,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优美婉约的文学意象,亦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隽永的典故。诗中的“王”与“谢”,也因此从宏大的历史叙述中脱颖而出,进入寻常
该书为历史类著作。从清代安徽城市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基础、体系规模及形态、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文化和教育、社会风俗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现了清代安徽城市的发展过程。安徽地区的城市出现较早,在清代以前,历史的沉积已让安徽城市的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就规模而言,清代安徽城市在当时的全国来说整体规模偏小,大城市不多。从形态上看,清代安徽
世界上的民族因文化而生,因文明而存。研究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的基础工程。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将相关问题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用比较的视野,对中华文明进行重点考察,希望从宏观思考中看清文明的发展趋势,从比较研究中剖析各文明的异同,阐述中华文明发
本书严格遵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的基本观点,并努力借鉴、学习、包容、吸收了学术界最新观点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体例上以专题内容呈现。每个专题由理论知识模块、实践教学模块、自主学习模块、训练考查模块构成。在内容上,本书以教材为依据,适当增加历史资料,并借鉴了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
莲都区是一方具有悠久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具有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莲都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莲都区革命老区发展建设促进会联合组织编纂《莲都红色文化根脉》,该书二十余万字,图文并茂,严谨考证,存真求实,史料翔实,旨在深入挖掘莲都区红色资源,收集红色故事、革命文物和珍贵史料,守好红色根脉,
2023年是湖州市南浔区建区二十周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南浔发展历程并决定实施《南浔区志》编纂工作。作为南浔首部区志,《南浔区志》编纂工作量较大,故以建区二十周年为契机,尝试梳理南浔自2003年建区以来的内容编纂成《南浔二十年》简志献礼建区周年庆,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南浔区志》编纂工作。《南浔二十年》初步设计为16开本
本书从汉高祖刘邦写起,一直写到汉献帝禅位,总共四百余年的历史。全套书共七卷,分两部出版,第一部包括前四卷,从楚汉争霸写起,写到王莽代汉结束;第二部包括后三卷,从刘秀起兵始,至曹丕篡次止。本卷从吴汉平定蜀地起,至邓绥临朝称制止。明章二帝继承并发扬了光武帝的中兴大业,致风俗醇厚,天下太平,史称“明章之治”。这里有班超复通西
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因水而兴、与时俱进的生态文化;毗邻乌溪、烂柯忘归的棋子文化;泗淛同源、儒蕴南渡的南孔文化;因水而立、临水而居的聚落文化;智者乐水、钟灵毓秀的名人文化等,凸显出水文化在衢州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展现衢州“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生态信仰,彰显衢州因水而韵的历史文化在钱塘江诗路文化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