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社会工作实务的方法和技能,从视角、解释、模型及实践四个方面系统分析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及其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应用。一是从视角层面阐释增权的本质。从梳理增权理论的思想渊源入手,分析增权与权力、无权、无力感、自助、倡导、参与、自主等概念之间的联系,结合各理论流派的争论及
本书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理论和实证研究了中国新兴企业创新主题性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化、绩效机制、合法性实现与演化。研究发现:开拓性和完善性商业模式创新是中国情境下新兴企业的两个重要的主题设计;主题设计的合法性影响机制存在非对称性;利益相关者互动为主题设计合法性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微观基础。本研究为新兴企业通过商业模式主题设
本书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了研究框架。首先确定了土地利用分类、景观格局指数和合适的分析幅度;其次从内部与外部特征两方面系统研究了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影响机制;再次分析了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景观格局效应;最后通过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模拟了不同景观安全水平情景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引擎。本书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揭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机理,构建“四维度”绩效评价概念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中国四大区域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绩效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持续提升区
本书首先系统梳理了社会经济学理论进展和社会互动效应相关研究,阐述了将社会互动效应纳入中国农村居民行为分析框架中的重要性。其次,使用博弈论模型从理论上刻画了消费行为的社会互动效应的微观机理;展示了内生互动效应带来的社会乘数,即个体层面的一个小变化可以产生一个较大的总体需求;讨论了社会互动效应的时间空间异质性以及社会互动的
本书收录文章十篇,大部分文章已在期刊正式发表,作者主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本项目通过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式,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为重点,对印度、阿富汗、缅甸、波兰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做了深入研究,是一部调查分析与理论相结合的成果,对了解“一带一路
本书以社会需求类型论为基础,共对60多个家庭进行访谈,从官方规范、公平视角、服务需求方的需求感知、服务可获取性等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大城市儿童早期照顾规范性需求、比较性需求、感觉性需求、表达性需求进行了分析,尝试在多视角框架下厘清过去几十年和当下这一领域的需求状况、特点、影响因素、发展方向等,形成适合我国的儿
本书以马克思有关社会发展的原理为指导,在阐释灾后重建、社会重构概念基础上,通过借鉴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以系统、全面展示灾后重建视域下社会重构的基本逻辑。经验层面,选取汶川和芦山两县的四个村为样本,运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公共政策分析等方法,探讨“党委政府”、“受灾群体”、“社会力量”等主体参与下,社会生产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外公布,为我国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上海研究院“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中国的现代化与上海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全书从“百年大变局深刻演化”“扎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数字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建
儒家情感主义因其外生于西方工具理性主义传统,始终主张人的情感理性有机统一,又因其日常性、符合感性直觉与理论融贯,成为了破解医患关系紧张、建构新型医患关系的可能伦理资源。本书引入儒家情感主义作为构建新型医患关系的新的伦理资源,尝试实现儒家情感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本书以儒家情感主义批判工具理性主义、构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