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生态习惯法是比较独特的存在,从过去到今天的内蒙古草原,始终存在着为数众多且不断演变发展的习惯法,指导着牧民的行为,其中蕴含着蒙古人对世间万物的敬畏和爱护的思想,承载蒙古人独有的生态文化观念。蒙古族生态习惯法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华优秀法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这些生态习惯法,很少进入法学研究者视野
《重新认识中国法律史》是杨一凡研究员有关“颠覆旧成说”和“挖掘新史料”“开拓法史研究新领域”“重新认识中国法律史”方面重要研究成果的结集。书中新见迭出,内容由11篇专题研究成果和23篇著作、论文集、法律古籍整理成果的序、跋构成,涉及中华法系、法律形式和法律体系、古代律学和行政、经济、刑事、民事、军政、文化教育、司法、地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60年来,焦裕禄精神在中原大地的学习宣传和传承弘扬从来都没有间断过。本书在阐明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和分析了自焦裕禄精神形成以来河南在营造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良好氛围、打造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主阵地、探索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新路径、发挥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正
《日本研究论丛》由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本辑设“历史篇”“语言与文学篇”“社会篇”“思想篇”四个栏目。内容涉及:日本“出云神话”的内容,“出云大社”的祭祀、神乐等活动;宋元时期东亚海域互动机制的建设与发展;近代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东亚联盟论”及其宣传工具《东亚联盟》的侵略属性;日本对中国古代养生学思想的接受和吸收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为中山大学法学院创办于1999年的学术集刊,每年出版一卷两辑,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辑以“历史与当下:刑事法的转向”为主题,包括相关成果5篇,分别为梁凌韬关于不作为紧急避险的教义学分析,方子轩关于注意要求与过失不法的研究,杨智博就实行着手的判断标准与罪刑法定原则关系的探讨,
《复旦马克思主义评论》是复旦大学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集刊。以本书为载体的马克思主义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将有助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支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复旦学派”。本辑共设置5个栏目,分别为:特稿、当代中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公共事务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外溢特征,如大气污染防治、河流整治、公共安全等公共事务逐渐超越原本单一行政区的空间限制,传统的以单个行政区为基础的“行政区治理”模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能力不足问题。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一系列以跨行政区为特征的原理、制度和技术得以演绎。地方
法律的自治不应该仅仅是对实在法的片面追求和机械贯彻,要保持法律的品质和精神,必须融入伦理道德的要素。一种适切的法律自治应是在注重实在法范畴的同时,对伦理道德给予适度的吸纳。 本集刊定位在法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上,以问题为导向,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希望开拓一片法学家与伦理学家自由交流的学术空间,构筑一个有助于互相理解、凝
本书以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及其制造“科索沃模式”为背景,对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国家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回溯了帝国霸权制造巴尔干“火药桶”的历史脉络,重点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他国的民族、宗教问题推行“新干涉主义”的霸权行径,指出这一重
《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24)》系统概括了2023年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全面梳理了当前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客观呈现了广州市公益慈善实践中的典型经验,深度剖析了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