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治理评论》,原名《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办刊宗旨,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办刊方针,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辑刊内容包括国家治理、公共管理与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涉及公共行政、公共政策、数据治理
本书基于翔实的数据,对广州市社区志愿服务政策、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等主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系统呈现党建引领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助力儿童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流浪救助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和具体做法,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并对“十四五”时期如何推
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本书从转型期我国复杂而又多变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背景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利益政治理论、西方利益政治理论和中国传统利益政治理论中有益要素为学理资源,以乡村社会主要矛盾中农民的需求和利益为逻辑起点,围绕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资本下乡”所带来的利益博弈场域展开讨论,考察农
本书以文化逻辑为主线,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土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两个核心问题的本源性、可能性与实践性的理论阐释框架,在对基础理论展开研究的同时分析相关问题的实践框架,属于“理论—实践”命题相互促进与交织的综合性研究。书中从历史的深度、现实的广度和未来的高度三个向度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而从“文化审视”“文化
本书综合运用了党史党建、政治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将“问题意识”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实践的回应上,颇有创新地选择将凸显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年公务员群体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深入探讨青年公务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内在特征,有针对性、多层次地提出青
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样态、功能、发展境遇及建设方式等进行系统阐释,其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回溯,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过程及运用实践;二是从概念构建、样态呈现、主要功能、发展境遇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探讨,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三是具体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红
本书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基于长三角地方政府间围绕土地资源开发而合作设立的跨域共建产业园,通过大量实地调研访谈及数据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区域合作的激励机制及合作模式的选择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丰富了地方政府行为特点、政府与市场关系等研究,为区域合作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本书主要是从系统论的视角,论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结构和要素,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系统逻辑。全书除绪论外,共六章,分别研究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生系统、政治系统、精神系统、文化系统、开放系统和空间系统,基本上涵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思想文化层面理念和实践工作的方方面面。
本书从我国政治建设实际出发,把历史回顾、文本分析、现状透视、资料引证、理论探求有机贯通起来,在理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战略地位、显著成就和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政治实体、政治结构、政治功能、政治环境、政治发展、政治价值等基本问题,是对中国国情、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中华文化
本书根据村庄保存的文本资料和笔者深入村庄内部观察、访谈与体验得到的真实素材,复原了坎村互助基金会26年的历程,解释了村民何以能长期合作,共同解决一个市场、政府和志愿机制等外部力量都不愿涉足或无法有效治理的领域——村民信贷资金需求问题;探究了利益输送怎样引导村民合作以及如何以利益输送为契机组建村民长期合作治理组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