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享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书以共享与复兴为主题,闸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指出共享复兴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超越,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共产主义理想的
《中国法治社会发展报告(2024)》由总报告、地方报告、专题报告、调研报告和年度事件报告5个版块组成。总报告回顾总结我国法治社会建设2023年度基本状况,指出其中仍然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下一阶段法治社会建设前景作出展望;地方报告以浙江省为专门对象,从诉源治理的共享法庭模式、两山合作社法律保障、垃圾分类治理等方面展示法治
在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把握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除了运用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外,还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挖掘其传统文化的根脉。目前既有的研究大多从道德发展史或伦理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各个历史阶
中国涉案财物制度改革蓝皮书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编写,旨在持续记录和描述中国涉案财物制度从传统向现代改革转型的发展状况,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推动涉案财物管理和处置工作的现代化进程。该蓝皮书2023~2024年卷为《中国刑事涉案财物制度改革发展报告No.3(2023~2024)》,分为总报告和分报告
本书分为总报告、地区报告、专题报告三部分。总报告从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民族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和升级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三方面揭示民族地区在2021~2023年推进经济现代化的重点举措和现实成效;地区报告详述了青海、宁夏、西藏、云南、内蒙古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
本书以现代化进程中的河南乡村治理为研究对象,沿着时代背景逻辑机理历程演变实践探索策略构建的路线,着眼于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和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系统回顾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南乡村治理的发展演进、时代变迁与现实要求,深入总结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河南创新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分类别探讨了河南在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为市场,到底何谓市场?学界的争议较大。通过学术史梳理,市场的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流变,经济学追逐单一自由的市场,人类学通过嵌入性视角拓展出多元市场,新经济社会学诉诸市场的社会结构。然而将这些理论分析当代的中国市场时,均存在与事实的不符。缘由在于,一方面当代中国有着明显的市场政体特性,即体制转型的推
本书分析了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指出传统的两性平等观念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性别间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来理解性别不平等问题,女性解放不应仅仅局限于争取与男性相同的权利和地位,而是要放在整个人类解放的框架下来考量。传统女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实际上背离了真正的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编写本书的目的在于着力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面临新的历史起点和学术创新的关键节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加速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传统人文社科研究产生冲击,给区域国别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书从中国外交实践出发,尝试打破传统区域国别划分,从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区域国别与比较政治区域治理与发展研究国际政治评论四个专题,探讨区域国别研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