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城市传记,以非虚构文学的形式追溯中山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三条主线贯穿整部书稿,一条是经济主线:中山从以渔业为主的海岛经济,转变成以农耕畜牧为主的农业经济,再发展为买办群体活跃、与世界通商的近代商业城市;另一条是政治、文化主线:明代以降,香山诞生了大批文化名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近代以来,在孙中山
本书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词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本书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具体规范,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为什么萨尔浒大战是决定明清命运的关键之战?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一年之痒如何改势?弘光政权如何在悲壮与绝望中灭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清朝巩固疆土的战争给后世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从萨尔浒之战到大凌河之战,从己巳之变到甲申国变,定准噶尔到金川之战,本书详细讲述明清嬗代的完整过程和清朝开疆拓土的
本书内容源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权威史书。以汉武帝刘彻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以该时期的标志性事件为突破口,通过对事件背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等的解析,逐步展开了公元前1世纪前后的历史画卷,揭开了汉武帝时代的神秘面纱,揭示了中华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表达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本书注重细节推理,
本书为我国方志学大家仓修良先生毕其一生研究方志学所作的通论。主要论及中国方志性质和特点,涉及魏晋南北朝的地记、隋唐五代的图经、宋元方志、明代方志、清代方志、章学诚和方志学、民国时期方志编修与方志学研究、新中国修志事业概述、旧方志的价值和整理、新方志的编纂、新一轮志书的编纂等。该书1990年由齐鲁书社出版后,2003年由
本书的基础是作者已经发表的研究两汉河北的十几篇论文和相关著述。整合深化这些内容构成了本书的主体,同时注意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补充以往没有研究和研究薄弱的内容。这种安排比之论文集能够较全面系统地呈现汉代河北的面貌。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两汉河北政治概况与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两汉河北开发的地理环境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两汉河
“有洋无民”的“天津教案”、戊戌变法后没有另立新主的政治考量、“立宪派”与皇族内阁的极限拉扯,拖住“晚清新政”的是帝国主义还是封建体制?拒绝西方贸易、镇压觉醒民意、固守将倾帝国……面对大厦轰塌前晚清的绝望挣扎,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清朝没落的真相。
"两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分裂、混乱的时期,这个时期既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此起彼伏的战乱,也有重操守、讲气节、尚玄远、崇旷达,对中国人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又久远影响的魏晋风流。在这段历史上有羊车望幸的司马炎、掷果盈车的潘安、洛阳纸贵的左思、广陵散绝的竹林七贤、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投鞭断流的淝水之战、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风神秀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更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三国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本书基于大量的古代史实,通过宏观的视角,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探寻历史真相,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