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即得名于汉朝。在中国历代上的大一统王朝中,汉朝历时最久。本书从汉朝四百年的沧桑变革中选取了若干重要的片断,比如楚汉之争、文景之治、汉武帝伐匈奴、王莽篡汉等。基于大量的古代史实,通过宏观的视角,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探寻历史真相,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追寻文明演进的脚步,深刻剖析了两汉四百年兴衰沉浮之路,
1.选取中国传统文化若干关键词,如“和谐”“儒”“道”“佛”“明”“守”“静”“虚”“是”“法”“禅”“学”“镜”“易”“常”“乐”“悦”“文化”“中和”“诚信”“道德”“中庸”“观自在”“神”“慈悲”“感”“悟”“逍遥”“笑”“性”“爱”“数字”“仁”“
全稿大致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元代典章制度。重点考订元中叶西北“过川”及“过川军”、元代川陕甘军队的征行与奥鲁、元后期怯薛内外“爱马”“各枝儿”。第二,元代政治文化。主要探讨蒙元帝国与13、14世纪的中国社会秩序、元代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延绵千年而未有断绝,本书阐释了造就中国这个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的内生动力,从历史脉络着手,提出“中国韧性”作为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并认为这一意识亦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本书在对比中西文明不同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时期——殷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
本书是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基础课编写的教师参考用书,包含前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系列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理论教学模块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块设计、教学实施报告(附录)五个章节,涵盖课程顶层设计、实训场馆建设、师资培训、实践活动指导、具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等内容,为开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基础课提供
对于渴望进入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子来说,本书几乎是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门的途径。举凡古籍、石刻、简帛、文书、图像以及今人论著、刊物都有它们的翻检之道,而对版本与校勘的把握、考古新发现的追踪,则有利于学识的积累和更新。更进一步的学术论文写作也有它的一定之规,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取巧。学术素养就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养成的。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事业的两翼。北京大学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以及本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积十余年的探索,初步打造出了具有北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在北大120周年来临之际,“北大通识核心课”丛书结合通识教育的深层理论,认真梳理了人文与艺术等五大模块中的48门通识核心课程的具体实践,
《青色极简史》是一本探索青色色彩文化的书。本书讲述了中国青色的文化寓意演变发展历程,分析了青色所折射的兼容并包的中华民族特性和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哲学思想,展现了青色给予人们从朴素到华美的宽广审美尺度,从轻灵到沉稳的丰富视觉感受。结合常见的带青字词语的语义变化,器物及服饰色彩变化,提出了青色是解密中华传统文化的颜色密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叶玉麟所著的关于国学经典释读的著作,十分盛行,其通俗和易读性,称得上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成为了一般读者学习国学的基本读物。可惜后来竟被忽视,难得重新出版。此次出版的便是叶玉麟先生那时所著的《白话译解战国策》。本书用通俗的白话语言,逐段逐句将古语进行译说,对相关词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诠释,今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