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为何重视叙事?中国史学如何影响中国叙事传统?中国史学何以孕育中国叙事理论?本书立足中国史学上关于“叙事”之术语、概念、命题的提出与运用,以相互关联的四部史学名著——《汉书》《汉纪》《后汉纪》《后汉书》为分析对象,从中国古代史学主干之皇朝史的叙事经验,窥探中国古代史书叙事重“事”、主“人”、寻“美”、用“意”之紧
张传玺先生是当代知名的历史学家,1958年他率中央民族学院学生张元庆等人在武定从事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撰写了《武定县万德区万宗铺村彝族社会历史调查》,该报告包含慕连土司历史,报告收入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内部编印的《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1986年10月出版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彝族社会
吴晗先生以真实史料为基础,内容涉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经济、社会风气等。揭秘了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明朝恐怖的特务机构的真正面目,以及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与评说。本书为我们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照出当时人们的思想,以及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复杂人性,总结历史人物的生存智慧和经验教训,引出我们后世的思考,对今天依然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是由浙江师范大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全力打造的学术交流平台。《集刊》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长期关注非遗领域发展动态,既重视非遗理论研究,亦重视个案和田野调查。自2008年以来已出版13期,刊发了一系列观点鲜明、见解独特的文章。本辑论文合集继续展示非遗研究成果、传播非遗保护理念、促进非遗研究深
中国文化自觉的当下,在跨文化及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尤其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日本的中国形象研究也在逐步展开。在此基础上以较长时段的日本人游记为材料开展形象学研究成为可能。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间,进入清末的中国和进入幕末明治时代的日本关联日益密切。这
盛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开创性的时代。本书作者赖瑞和教授怀着对寻访盛唐遗事的热爱,在9次深入中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文史之旅中,精选160余张照片,将远游所见的各种文史景观用镜头记录下来,配合简洁通俗的文字讲解,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再次敲响千年之后的盛唐余音,为读者展现历史的一角,表达对盛唐的遥念。
《你不了解的两晋南北朝》是一部讲述东西晋和南北朝历史的的通俗历史读物。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
本书是-部讲解《资治通鉴》的历史类图书。《资治通鉴》既是一本历史经典,也是一本中国哲学经典,它总结了中国历史中最深邃、有用的智慧。作者华杉在翻译原文的过程中,保留古文的韵味,让人无需古文基础,也能理解《资治通鉴》。本书为华杉讲透《资治通鉴》系列第13册,主要讲述的是(东晋)公元383-404年的历史。383年,前秦出动
本书充分展示了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各讲专题,如性别史、城乡关系、社会治理、信仰与仪式、法律社会史等,本身就显示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而通常被视为传统政治史的一些老问题,如科举制度,本书不仅尽可能呈现其在社会史层面更丰富的内容,如科举制下的社会关系网络、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治理、识字率等问题,还有意识地借用“社会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方法,并在全球多个地区应用和实践,积累了大量案例和经验。大自然保护协会自1998年进入中国后,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在中国进行了多个尺度的应用,先后在长江上游地区、四川省及全国范围进行了生态区评估工作,识别了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