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古代文献中辑录历代关于都掌的史料,分类编排,并加标点、校勘和注释,特别是通过地方文献记载和实地勘察相结合的方法,落实了叙南高、珙、兴文、庆符、长宁、筠连六县的许多古地名,纠正了史书中的疏漏和谬误,颇具学术价值。
本书从女性、儿童、军阀三个侧面,切入近代中国的文化、社会与时政。全书共三编,内容包括: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的重建——“迁省之争”与民元广西政局;儿童与近代中国的“历史伟力”——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儿童年”;女性解放与“身体革命”——健美女性、大众文化与国族主义。
本书分为:袁州篇、丰城篇、樟树篇、高安篇、万载篇、上高篇、奉新篇、宜丰篇、铜鼓篇、靖安篇。主要内容包括:《一张钱币背后的故事》《一封来自贵州的红军家书》《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英雄的烈士,无私的母亲》《牺牲在韩国京畿道的三十八军炊事员》等。
本书以中原文化为研究对象,涉及儒学、史学等领域,有分析“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原因,有对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有二程《诗序》论说的新变等。
本书共二十一章,内容包括:地理、人口、党政群团、法治兵事、乡村建设、经济民生、农业水利、工业、林业、交通等。
本书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的逻辑架构和主要内容为蓝本,旨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其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切实实现该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所应承担的育人功能。
本书用历史串联起长春的变迁轨迹,娓娓讲述长春的过去和现在,将北国春城独有的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风光展现给读者,展现制造之都、电影之都、科技之都、大学之都的风采,展示沃土良田、黄金玉米带、天下粮仓的风范。使读者了解地方文化的无限魅力,让外来客近距离地感受文明开化的绿色城市之光。
本书是《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的第三十七辑,内容为《(闲居丛稿》。《闲居丛稿》为元代文人蒲道源的诗文集,初刊于元至正十年(1350),明清两代则多有抄本流传。蒲道源(1260-1336),元代散曲家,诗人。字得之,号顺斋。其先眉州青神人(今属四川眉山),后徙居兴元南郑(今属陕西汉中)。《闲居丛稿》所收作品多以蒲道源生活內容
本书是《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的第三十二辑,内容是清代陕西学者刘绍放的著作《皇极经世书发明》,他是刘绍放研习邵雍《皇极经世书》的一部学术著作,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左右。刘绍欣对《皇极经世书》的思考经历了十四载,《皇极经世发明》是作者十四年思考的结晶。作者遍考多家之言,朝暮研习,力图弄清《皇极经世书》的内在逻辑。最
本书是《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的第三十五辑,内容为《杨奂集》,杨奂(1186-1255),初名焕,后改名为奂,字焕然,号紫阳,自署“奉天老民”,乾州奉天(今陕西乾县)人,官至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卒谥“文宪”。杨奂是金元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被元好问称为“关西夫子”“通儒”。杨奂其人为当时所推重,其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