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霄先生是当代元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其所着《元史》全面展示了元朝的历史及元代以前蒙古族的发展史,是非常扎实的一部断代史著作。此外,周先生还撰写了大量的元史、蒙古史以及其他历史研究论文,均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准,但多散在各刊物,迄今尚未汇集出版;更有相当部分未经发表。《知止斋存稿》为周良宵学术研究论集,共收录其各个时
“明清鼎革”,在中国载籍中多称“甲申之变”,即在当时的遗民看来,这场变局已非“改姓易号”的朝代更替,而无疑是“天崩地解”式的绝大变局。这场变局,不仅仅引发中国内地复明势力与满清政权长达数十年的殊死较量,也成为引发东亚国际秩序大震荡的主要契机。本书试图以《华夷变态》的记载为中心,结合中国、朝鲜与琉球史料,追询这种异域文献
本稿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前沿论文及述评。时段为中古隋唐到宋代、明代。常设栏目为专论、书评等。本期为地方政治专号,刊出文章11篇,包括专论4篇、译文2篇、书评4篇和动态1篇。内容包括传世文献的碎片化与出土文献的普适性,十六国时期诸燕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天下秩序,南北之间:东晋刘宋与北魏对峙时期之五岳归属与政治形势,填补隙地
本书稿为刘绪教授的个人文集,分夏文化研究、商文化研究、周文化研究、田野考古与纵论四部分,汇集了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27篇,这些文章材料扎实、逻辑严密、论述精深,反映了刘绪教授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夏商周学术史的发展,也为后来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书利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中国山西省西南部发现的考古学成果,主要研究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晋国,在春秋时代成长为地域国家,并迅速发展为强大霸权国家的过程。以考古学材料及传世文献材料为基础,着重介绍西周初年从晋的先祖唐叔虞的分封开始,到奠定重耳霸权的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这段时间内的晋的初期发展过程。所谓“地域国
唐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辉煌灿烂的精彩篇章。作为国力雄厚、影响力深远的王朝之一,唐代的强盛使得唐人拥有更为开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开拓进取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唐一代,长安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和当时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吸引着各种文明在这里汇聚、碰撞。本书收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中展出的陶俑、金银器、
本书内容为广州市黄埔区古文化遗存的相关故事。通过对黄埔区100处古遗存进行摸查研究,整理出每个遗存点的相关故事,以街镇为单位划分内容单元,每个街镇的内容为一个单元,按黄埔区街镇一般顺序排列。在每个单元的起始页,列出该街镇“十古”名单并对该遗存进行摄影,书稿以故事为主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黄埔区历史文化遗存,以推动黄埔
本书是一部中国古代史研究专著,以睡虎地秦墓十一号墓主人喜为切入点展开,去考察战国末年到秦统一之初的地方历史实况。喜,一个普通人,生活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代。他比秦始皇嬴政大三岁,死于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四年,是楚国故地的一个基层小吏。鲁西奇教授在考证与辨析大量出土文献的基础上,旁征博引,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
本书以武威市最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对武威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做持续、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雷台墓与铜奔马研究;五凉历史文化研究;鸠摩罗什在凉州事迹及其翻译贡献研究;天梯山石窟与凉州模式研究;武威西夏历史文化研究;白塔寺与凉州会盟研究;武威长城研究;武威凉州词研究;武威历史人物研究;武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桐城派作家遍及全国近二十个省份计一千多人,其影响延及近代。本书整理吴汝纶年谱。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桐城学堂。为桐城派后期主要代表作家,为文雄奇瑰伟,为诗宗杜甫、韩愈。本书以《雍睦堂丛书·桐城吴先生年谱》为底本,参校《北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