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人大立法工作的专业实务用书。2023年立法法修改,体现了完善立法的指导思想,推进立法公开,完善设区的市立法权限等,也对人大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书整体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立法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展望了新时代人大立法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从立法工作的重点领域、立法原则、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立法监督
本书是“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总20卷)的第8卷,并获得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该丛书是对巴蜀濒危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抢救记录、调查研究和整理出版的巨大工程。本卷《巴蜀汉族婚姻文化研究》基于作者团队十数年的田野调查资料,本着尊重史实的原则,参阅了大量巴蜀方
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社会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和人类科学史,凸显了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社会诉求之间的纠葛。
本书探讨了法国的秘密社团、议会与政府关系、司法体系实践、无所不在的资本控制、作为“第四大权力”的媒体、选举政治的真相与非传统手段、“黄马甲运动”等抗议运动、西方国家内部的力量分歧与角逐等等,揭示与批判了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国家,其政治体制运转的表象与实质。作者指出,三权分立、选举民主与新闻自由等,是西方国家民主的表象
本书共十章,整体上构成“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建构-理论的实证-理论的拓展”基本研究思路。由于价值观是社会心理的内源性成分和根基,成熟的社会心理必然植根于公众共识共享共行的核心价值观,因而不但学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提升教育的有效性,而且社会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提升建设的有效性,从情感视角对价值观教育
本书以作者“亲历、亲见、亲闻”为特色,选取已经在《世纪》杂志刊发的文章,重新进行编排,通过大量亲历者的个人回忆,将新中国成立前后沪上文化教育领域各位宿儒大家的往事娓娓道来。书中选取约50篇文章,依托全国文史馆系统文史人才荟萃的优势,从文化传承生生不息、文脉赓续绵延的角度,记录了不少沪上生动有趣的文坛往事,行文生动,娓娓
本书是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创办的中国第一个“政治哲学”博士点为学科依托,创办中国第一本政治哲学专业性学术读物。以“根据中国、学术为本”为学术理念,坚持纯粹的学术原则,将其办成集中展现汉语学人政治哲学研究优秀成果、汉语世界政治哲学研究中坚力量,并向世界展现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优秀成果的一个学术平台。已经在我社出版
环境治理对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产生重大的积极意义。然而,环境标准在环境法中的地位如何、环境标准调整环境法律关系的作用如何等由环境标准与环境法融合所引发的问题,尚未从法学视角获得一个较为全面权威的答案。二者融合的法学研究可在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多个层面上展开。本书拟在司法层面上,以环境案例为分析对象,对环境标准与环
本书包含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五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和海商事务中的法律法规和经典案例判例判决,内容是金砖国家法律法规、重要案例,是精准研习金砖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理论资料,也是我国与各金砖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重要参考读物。
本书聚焦中国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实践和前沿理论,深度剖析基层治理中的典型案例,涵盖党建引领、养老中心建设、宅基地管理、集体留用地入市、垃圾治理等议题,所有案例均采取“起承转合”的结构叙事方式,力图通过“有张力、有冲突、有情节”的事件选取,以“规范性、生动性、清晰性和可读性”为写作导向,不仅呈现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