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叙述了清代我国西北地区草原帝国准噶尔的兴衰史,叙述了清王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准清战争,这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并将其纳入版图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式打响,一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宣告结束,长达七十年。清朝统治者统一西北、平定准噶尔叛乱中剿抚并用,为国家
本书立足文本分析,从他者认知、想象和建构角度,考察不同主体在艺术创作、创新过程中体认、感知和诠释佛山的方式、程度及特征,进而探讨立足观察者意义的佛山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建筑等保护、活化和发展问题。全书通过对陶艺名家名作、绘画者群体作品、街头小品、公园景观、地方志书以及佛山竹枝词等对佛山形象的刻画、书写和描绘,分析艺术创
本论文集所收录内容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地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客观科学礼敬地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关注国学对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生产生活的影响,提炼国学精髓,探讨国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探索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与结合途径,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
历史上蒙古族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主要开辟者和建设者之一。元朝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自东向西的陆上驿站系统,实现了东西方物质文化的直接交流。在开拓东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蒙古族不仅将自身的物质文化向西传播,同时也将中华传统文化向西推广,塑造了欧亚大陆发展的新格局。本书在充分挖掘史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蒙古族在教育、科技、传统工艺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的词汇之一。文化存在、作用于当下,却渊源于古代、历史。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第二版)》不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
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书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编写,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特点和时代需要,基本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内容,突出了教育性、时代性、普及性和可读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
《史记》全书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录了其间三千余年的史事,可谓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面貌,也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演变。这一撰写史书的范式,由于司马迁获得
本套书是中国中青年学者对哈佛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的系列专访,分政治与历史经济与社会文化与学术三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专家们分别就中国政治改革、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学术发展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深入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受访学者或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有所了解,或甚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次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历史工作者有责任用通俗的方式将学术界对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成果介绍给社会大众,使抗日战争的史实与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本书收入13篇文章,主要内容涉及自两汉时期至明代中国黄河流域的民族关系、历史地理、边疆治理等领域的专题研究。黄河流域既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传统的政治中心区,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空间之一,在塑造中国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此,本书从实证角度出发、以重点案例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