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坪坦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第二章重点考察了坪坦河流域侗族村落的空间特征。第三章进一步讨论了村落的主要构成单元--侗族民居。第四章从世界遗产的角度。第五章重点讨论了保护文化景观遗产可行理念之一的生态博物馆方法。第六章提出了以自然地理单元为限。
本书包括导论和对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科技等宋韵文化形态的简明解读,每一形态大多由基本特征、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三方面组成。旨在立足简明读本定位,以内容准确、史料扎实、文字简明、通俗可读为特色,研究宋韵文化的概念内涵、阐释宋韵文化的基本形态、提炼宋韵文化的精神实质、发掘宋韵文化的当代价
本书是“伪满时期史料类编·政治卷”的一种,集中收入中日文协和会档案一万多幅。本书全面揭示了伪满协和会成立的历史背景、产生过程和改组扩张的经过,伪满协和会“民族协和”的提出和相关活动,以及满洲国协和会“民族协和”政策下的民族实况,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民族协和”华丽的政治外壳极力掩盖其对东北各民族殖民统治的事实。协
本书汇集《福建文献集成初编》解题213篇,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顺序编排,计经部35篇,史部61篇,子部38篇,集部79篇;每篇解题后配以彩色书影一二帧,有文有图,直观简明。解题对作者生平、著作内容、版本及价值等加以阐释;所附书影皆稿本、旧抄本、或稀见、精刻之珍善之本,可存文献之程式。
《今注本二十四史》是对中国古代正史进行大规模校勘、注释的文献整理项目。旨在通过校勘和注释,形成一套能够反映当代学术水准、为史学研究者及普通阅史者提供学术助益的二十四史权威版本。《今注本二十四史》项目全书设总编纂一人,执行总编纂二人,另设学术领导小组总体督导。总编纂为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政烺先生
斛山寨,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县城东南20公里的山区地带,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一个重要地方,也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战场的一个重要地点。本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客观准确的史实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态度记述了斛山寨这块红色土地的历史地位和特殊贡献,展现了红二十五军打破国民党“围剿”实现战略转移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人
本书是《浙江通志》之一种。《浙江通志》是浙江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记述了浙江省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全志113卷,约1亿字。其记述范围,自“上山文化”遗址到2010年12月,纵向跨越1万多年,地域上囊括整个浙江省。内容包括浙江省的各党政机关、行业部门、经济自然、社会风情及特色文化。本书为《浙
黄埭,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先有黄埭镇,后有苏州城”,素有“银黄埭”之称。黄埭不仅是“吴门第一书码头”,也是春申君的封地、著名的评弹之乡,在浩瀚的时间长河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英杰人物,也传承保留下了一大批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宝藏。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黄埭的历史文化,全面展现两千多年来形成的
本书分为论述篇、序跋篇、读感篇、史学篇、人物篇、其它篇、附录。皆为作者对史志的论述、读后感想、史学研究、张掖历史人物的介绍、史志相关文章等。总结了作者在史志工作岗位上63年的工作经验和成绩。其中,“修志行文随笔”一文指出:“修”,是对志书框架再作权衡,对内容反复研究,对资料逐条订正,对文字逐句推敲,对行文逐点斟酌,对全
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从政治、文化、商业、城市建设、都市生活、城市治理及清代京津冀的地缘关系等方面介绍清代北京的历史文化。清代北京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作为都城,它是“天下之中”,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防卫、文化教育中心,也是经济商贸的枢纽之地。在“天子脚下”,清代北京的行政建置与城市发展的各项举措无不服务于“国家根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