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的组成部分,作者方在多年来的上海方言调查研究的积累上,又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对上海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及其特点进行了客观描写,勾勒出上海方言的全貌。本卷不仅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分析,不仅有上海城市方言和郊区方言的共时比较,松江片等郊区方言内部老派和新派声韵调系统的共时分析,也有上海城
本书分“近代人物研究”“辛亥革命研究”“近代政治与中外关系研究”“近代经济与企业研究”“近代思想与文化研究”五个栏目,内容包括:论李鸿章同伊藤博文的三次会唔;陈宝琛的近代化思想与事业;严复与自由主义及民族主义;辛亥革命与赵风昌;孙中山思想的传承与独创;经元善之身世与思想及其上书保皇招祸经过;辛亥革命前后的孙中山与俄国革
本书根据历史文献和在安墩的实地采访,选取惠紫人民自卫大队、江南支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的部分战斗历程,以及安墩老区人民在根据地建设、参军参党、战勤保障、情报交通、迎军支前等方面的感人事迹,按时间顺序和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讲故事的形式编成故事集,供读者回顾当年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光辉历程,纪念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
该《志》共10卷,记载明代中叶汉中府所属二州(金州、宁羌州)十四县(南郑、褒城、城固、洋县、西乡、凤县、沔县、略阳、平利、石泉、洵阳、汉阴、紫阳、白河),即包括今陕西汉中市和安康市。本书是记述明代中叶关于陕南(今汉中市、安康市)的地方志,也是现存陕南最早的地方志,内容丰富翔实,在地方志中属于上乘之作,所记载许多地情资料
通达江海——南通
本书从国史、国际关系史、全球史等三重视野出发,就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探讨了以下问题:中国文学的源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过外来影响或产生过国际影响?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其中以西域为通道的陆上丝路与南海为出口的海上丝路,二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或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影响过程、形态有何异同等。
本书是社会主义新方志中首部专门记述上海地区民俗发展变化情况的志书。民俗是一定区域的民众,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活文化,呈现为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节日、信仰等各种习俗。
本书成书,是在编纂《西域图志》《平定准噶尔方略》和续纂《大清一统志》西域部分的背景下,首先编纂整理西域地名、人名、官职名、区域行政地理沿革历史和各民族统治家族及宗教上层的世系与传承的资料,并标注地名、人名的各族不同语文的准确读音写法以及标准满汉译文。随着编纂的进行,这一工作渐渐凸显其规模浩大而意义非凡,因此演变为一个独
本书是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的组成部分,系统地记述1978-2010年上海市文化娱乐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为序设置分志、分卷,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并兼顾当代社会分工的原则。全志除总述外,中国共产党分志、农业分志、工业分志、商业分志、服务业分志、城乡建设分志、金融分志、口岸分志设置综述卷,并设经
本书记录时限为1990年至2010年,根据记述内容需要适当上溯或下延。记录范围为《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所规定的浦东开发开放范围内,南汇区并入后从略。本书为重大事件志,在结构上,采用横排门类,又突出四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的方法,设置篇、章、节、目,并以节目为主要记录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