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崇祯帝和明王朝凄凉的故事结局,各类演绎著述颇多。本书着重于讲述明王朝残酷的君王与文官集团的拉锯战,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为仇寇,大明帝国的君臣关系为何会成为一个死结?作者深入大明帝国体制的内部,为你揭示万历帝三十年不上朝,大明王朝还能继续向前走,崇祯励精图治地改革,帝国大厦却轰然倒下的玄机。本书以史实为基础,以历史大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一幅幅国内外精美绝伦的桥梁图片,解释了桥是什么,桥梁制造的要素、结构与分类,桥梁的主要建造方法,跨海大桥工程,未来海洋桥梁工程技术挑战。全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详实具体的资料,系统地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桥梁的历史、文化、类型、结构、设计、施工、材料、力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本全方位
本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道”“生”等22个重要思想范畴进行了现代诠释,展现了中国传统范畴的合理思想成分在现代学术背景下的理论价值和应用途径,使传统智慧的古老“神韵”转化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时代“新声”,具有新的解释功能和启发意义。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金元史。此为第28辑,收录1篇特约来稿、33篇学术专论,专论分为宋代政治军事史研究、宋代经济社会史研究、宋
人类由口头、器物、文字三大骨干支柱构成的庞大文化载体群,是纵贯古今、遍布全球的思想、智慧、艺术的巨大宝藏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富矿。其中的神话,尤其创世神话,是人类先民观察思考宇宙自然和理解诠释现实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仅蕴含丰厚深刻的人类初始文化元素与人类文明始源信息,而且成为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
本书在介绍本体论、知识图谱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之上,着重阐述香山文化知识图谱的设计、采集、构建、推理和可视化的思路、方法和工具,进而对其在历史研究、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本书所述的研究成果内容,在2017年已受到中央电视台和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和系列报道,已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本书以秦国数百年生存发展争霸称雄的恢宏历史为背景,挖掘梳理其中语言战略的历史轨迹,运行规律,制胜之道。内容包括三大方面十二个论题:人言篇,秦穆公、商鞅、张仪、吕不韦的语言胜略;文攻篇,诸侯与秦国之间的文伐攻防;文宣篇,秦国诗文的经国大业。着力理清强秦之言的言内言外两大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一言制敌的艺术魅力和战略支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大幕揭开,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的终结,计有120余天。这120天虽然转瞬即逝,但也惊心动魄,浓缩了3000年封建王朝、300年大清帝国分崩离析的*后记忆。 本书是对清朝*后120天的史实重建,以清宫档案等一手史料为基础,沿着清政府获知武昌起义的时间链条,勾画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北方游牧民族都面临着从游牧到或定牧或农耕或城镇的转型,这种转型与变迁改变了其原有的生计方式、生活空间、传统文化及心理结构。我们的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为主要切入点,同时辅以青海玉树的调研及甘肃肃南裕固族地区的调研,依靠翔实的调查资料,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民族学、心理学、
2018年4月12-14日,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文莱、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新西兰等13个国家以及香港地区共130多名专家学者、嘉宾出席在崇左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于2016年创建,是中国和东盟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寻求扩大民族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