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囚:明清塾师的生存状态》聚焦古代私塾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塾师,这是一个规模极其庞大,但却为传统史学所忽视的职业群体。作者以明清年谱、文集等文献为基础,将塾师还原到明清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运用社会文化史、集体传记相关研究方法,对这一群体的职业环境、从业方式、职业活动、科场角逐、社会生活、经济收入等生存实态,以及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报告》是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动机需求的大学生学习指导改革实验研究”(2015-2018)的结题成果。研究以山东省六所新建本科高校——潍坊学院(2000年)、泰山学院(2002年)、滨州学院(2004年)、枣庄学院(2004年)、菏泽学院(2004年)、德州学院(2
本书是以口述史为契机而引发的专题和团队性合作调查和研究。包括上篇老华侨华人:记忆、认同、国籍;下篇多元化的新生力量:选择、凝聚、经验。老华人和新生代华侨用自己的人生积攒下了斯里兰卡“一带一路”宝贵经验。这些经验的总结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民族志和经典案例研究。“老经验”加上“新经验”可以为我国
《申论应试一本通》全面介绍了《申论》的基本知识和要求,分析了《申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多年申论真题阐释其应试方法、技巧和议论文的写作规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融入教育为切入点,结合高校教育工作实际,分章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主题词的基本内涵、典型案例、主题教育活动方案设计进行阐述,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和培育践行的新方式、新途径,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主题词的理解,从而形成
对魏晋之际的诸种研究,大体是站在陈寅恪先生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从19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本书之作亦得益于此。《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
《国家治理视域下公共精神建设研究》从国家治理视角勾勒了公共精神培育的现实图景、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路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国家治理与公共精神的现代界说;第二部分为国家治理视域下公共精神生成的逻辑考察;第三部分为国家治理视域下公共精神建设的现状审视;第四部分为国家治理视域下公共精神建设的中西比较;第五部分为国家治理
重视优势,发掘优势,运用优势,顺势而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概括为十三个方面。本书共十三章,分别为领导优势、人民优势、法治优势、集中优势、民族优势、经济优势、文化优势、为民优势
本书以通史视角历述中国救荒、荒政的演变,对各代各类救荒思想的内涵、特点及其社会根源和历史演进趋势条分缕析,系统而清晰地揭示出中国数千年救荒思想的全貌和发展脉络。
年鉴是全面地、系统地、逐年地分类记述一个地方、一个领域或一个部门学科的新成就、新发展、新变化、新经验和新问题的资料性工具书。《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9)》收入了年度内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互联网政务服务、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文件;邀请180余个国家部委和直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