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县志刊误》,三卷,清毛奇龄撰,收录于《西河合集》。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以萧山新修县志踳驳失考,因逐各条为之厘正。凡沿革之误二条,称名之误一条,封属之误二条,坊里之误二条,古跡之误三十八条,人物之误三十五条。……本非郡县志书。而列于郡县志书中者,以所刊正者乃郡县志书,犹《新唐书纠谬》列于正史之例也。”卷一
《新修余姚县志》二十四卷,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本,书前有沈应文叙及修志姓名,有图,卷一至卷五为舆地志,卷六至卷九为建置志,卷十、十一为食货志,卷十二为官师志,卷十三、十四为选举志,卷十五至卷二十一为人物志,卷二十二为典籍志(附碑刻),卷二十三、二十四为丛谈。《新修余姚县志》二十四卷,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
《(万历)嵊县志》,十三卷,明万民纪、林岳伟修,明周汝登纂,万历十六年(1588)刻本。依《(民国)嵊县志》卷三十二,是书书前有王大康、林岳伟、周汝登三人序,现仅见林岳伟、周汝登序。正文前有图五幅。卷一建置考,卷二区域考,卷三山水考,卷四风物考,卷五版籍考,卷六学校考,卷七祠祀考,卷八官师考,卷九选举表,卷十名宦传,卷
《(民国)萧山县志稿》,彭延庆、张宗海修,姚莹俊、杨士龙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全书三十三卷首末各一卷。卷一为疆域,卷二为山川,卷三为水利,卷四至卷六为田赋,卷七至卷八为建置,卷九为古迹,卷十为学校,卷十一为纪事,卷十二官师,卷十三、十四为选举,卷十五至卷二十七为人物、列女,卷二十八、二十九为琐闻,卷三十至
《(康熙)诸暨县志》十二卷图一卷,清蔡杓修,清章平事等纂,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书前有章平事序、凡例,以及图八幅。卷一为疆域、城池,卷二志署廨、山川,卷三志古迹、物产、灾祥,卷四志田赋,卷五志水利、学校、祠祀、武备,卷六为职官表,卷七、八为选举志,卷九至卷十一为人物志,卷十二为序记。《(康熙)诸暨县志》十二卷图一
《(道光)嵊县志》十四卷,首末各一卷,清道光八年刻本,清李式圃修,清朱渌等纂。书前有分巡浙江宁绍台海防李可琼序、绍兴府知府冯清聘序、李式圃序,以及修志名籍、凡例、县志图等。卷一为分野、建置、山川等志,卷二为城池、署廨、水利等志,卷三为户口、田赋、风俗、物产等志,卷四为学校志,卷五为庙坛、寺观等志,卷六为职官、名宦等志,
(成化)新昌县志,(明)李楫修,莫旦纂,明成化十三年(1477)修,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全书十六卷,卷一为图像,卷二为沿革、分野、疆域、乡都、城郭、户口,卷三为山川,卷四为风俗、田赋、土物,卷五为治所、学校,卷六为义事、典籍,卷七为官宇、祀典,卷八为坊巷、桥梁,卷九为宅第,卷十为寺庙,卷十一为氏族、科第,卷十二
清代康熙一朝,会稽县志曾有两次修纂,首次修纂于康熙十二年(1673),由时任知县吕化龙主修、董钦德编纂;第二次修纂时间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时任知县王元臣主持,董钦德、金炯编纂,全书二十八卷首一卷。两种县志都收入《绍兴大典》第一辑,康熙十二年版现已出版,此为康熙二十二年所修。清代康熙一朝,会稽县志曾有两次修纂,
本书是中国上古的历史著作,编年体,叙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东周诸侯国的系列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左传》广征博引春秋列国的史料,印证《春秋》,使读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具象的认识。《左传》选取史料,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例如,
高家堡镇,位于神木县南部,历史文化古迹颇多,其中著名的有石峁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唐时幽陵都督府、万佛洞、千佛洞,明时中兴楼、十字街、京式四合院等构成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2014年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本书旨在溯源追踪,深入了解高家堡古镇的历史文化,全面考察古镇的空间格局以及具有特色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并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