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明史大家吴晗传世之作。观风云人物,品世情百态,再现大明王朝三百年胜衰变迁。本书由吴晗先生耗费多年心血写成,作者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形象的文笔,讲述了明太祖建国、明成祖迁都北京、北虏南倭、东林党争、建州女真的崛起、郑和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等明史中很基本很关键的问题,包涵了明代政治、经济
《中国:从春秋到盛唐》是一部全新视角的中国历史纸上纪录片,以纪录片《中国》第一季的内容为基础,以思想和制度发展为主线,分为12个精彩故事,从春秋战国的思想维度,到秦汉大一统国家制度建立并完善,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大融合,催生出隋唐盛世的视角,配以数百幅精美插图,再现了中国历史的动人细节,勾勒出中华文明磅礴大气的发展脉络。书
本书稿作为2018年版《汉字里的中国》的蕞新增订版,大体内容文字并未改动。原版有三大板块,四个部分:汉字篇、词语篇(上)、词语篇(下)、熟语篇。本次增订,作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章:称谓篇,同时又补充了初版没有的文章和遗漏的文字,并对初版作了一些润色改善。书稿收录的文章都曾在《咬文嚼字》等刊物上发表过,内容相对成熟,
本书以皇权与文书的互动关系为主线,以古代法律为基础,以揭示防治经验为目标,从宋代文书立法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宋代常见的文书伪造、文书稽程、文书泄密、文书不实、文书亡失、盗窃、非法买卖、非法雕印等问题,结合宋代社会历史,从不同角度梳理了该时代文书违法的产生原因、危害及宋代防治文书违法的多重举措,在选题、史料利用、研究视
本书以秦汉时代的核心统治区域“三河”地区(河南、河东、河内)为研究对象,广泛运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全面细致地考察了该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形态、军事地位、文化积淀以及行政运行等诸方面的发展情况及特点,注重将“三河”地区置于秦汉大一统的宏观视域中,探究宏观历史趋向对该区域历史演进的深刻影响,以及该区域与秦汉帝国
原书出版于1843年,当时的英国上下都对刚刚跟自己打了一仗的帝国充满了好奇,于是出版商请来两位作者,出版了这本图文并茂地介绍中国的山水风光和习俗民情的画册。这本画册多次再版,还被翻译成了不同的欧洲语言,在其他国家出版。这本图册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在摄影术尚未发明的时代,以表现力极为细腻的钢版雕版画的形式,保存了反映晚清
清末很后一次大规模战争统称为辛亥革命战争,性质上属于推翻清朝帝制的战争,主要包括辛亥年武昌首义和各省武装起义。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夜晚,武昌新军起事。经过一夜激战,于次日凌晨占领藩署,接管藩库,十八星旗飘扬在武昌城头。恩格斯曾说,革命之际是“一天等于二十年”,武昌首义看似猝发,却并非偶然,它是之前
《中国通史简编》是史学大师范文澜先生的经典之作。全书从原始社会写起,一直写到鸦片战争,重在阐述中国历代政治、军事兴亡的根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况、文化与艺术生活。本书在写法上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文字简洁生动,论述深入浅出,开创了中国新的通史的著述模式,是一部地位极高、极其重要的中国通史著作。
《资治通鉴》一书,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问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明白“治身、治家、治国”的道理,因此赐名为《资治通鉴》
本书在全面梳理《史记》文学资料和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以《史记》为什么能“越界”成为文学经典为问题,系统勾勒《史记》文学经典化历程,展现从汉代至当代不同时期、不同读者对《史记》文学的阐释和接受情况,并且探讨经典化背后的政治、文化等原因。通过对两千多年来中外《史记》文学阐释史、审美效果史、经典影响史的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