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双槐树遗址考古领队等学者学术生涯的回溯,揭示双槐树遗址的发现过程,同时将双槐树遗址置放于仰韶文化考古发掘、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几个重要历史背景之中,用大量翔实,尚未人知的考古材料,多层次立体化展现“河洛古国”出现的文化坐标。以抽丝剥茧的方式
本书是以胶东地区过国为重点的研究东夷古字古国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考古发现的图像和文字资料,参考文献论著,考证了东夷古字古国的起源与发展;解读了甲骨文天干地支和在美国、墨西哥等地发现的中国商周之际的刻石文字;揭示了胶东地区过国从起源到消亡长达260多年的历史轨迹;对以往争议较大的禹夏、斟、己、丰、薄姑、莱、来等国的历史
古代先贤多有读史札记传世。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故仿效前人,选取胶东半岛为空间范围,以古代史为时空范围。以札记之形式,探讨胶东历史之有趣话题。
本书从诸多史事入手,讲述代表性电影的文本内容和拍摄中不为人知的多重际遇,近距离看跨越百年的中国近代电影史。本书既可从历史的视角看电影,也可从电影的视角看历史。内中涵盖不可绕过的重要时段和关键人物,再现了纪录片、神怪片、儿童片、战争片、喜剧片、民族片、革命片等不同类型电影的表达方式,以及编剧、导演、演员参与其中的具体细节
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三国时期的历史沿革。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263年,曹
1931年11月,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于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政权的形式,开展了各方面工作。由于军事和联合战线的需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1937年宣布取消。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全面、客观地记叙了这一历史过程。
本书收录了罗振玉《集蓼编》《扶桑两月记》《五十日梦痕录》《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四篇著作。通过自述的形式,概述了罗振玉的生平经历,并包含了罗振玉对清朝学术源流的论述,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罗振玉其人及其学术主张。
本书使用“概论”体例,共分14章,前4章是综论性的,论述了中国近代文化的特征、发展变化、中西文化的论争,以及“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问题;后10章是对具体文化领域的分别阐述,包括社会思潮、儒学、史学、新兴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自然科学技术、宗教、社会习俗及文化事业和团体等方面。本书充分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广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夏金元史。此为第27辑,收录34篇学术专论,分为宋金元经济史研究、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宋代社
本书把藩镇统治下的河朔作为中晚唐五代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区域,尝试以“社会流动”为线索,将传世文献与新刊碑志充分结合起来,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可改变的关系、不固定的身份使得河朔藩镇的精英集团更有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人才优势,并由此呈现了这一时期河朔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面貌及其变迁。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地方社会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