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窥视录》一书的立意在于依托这套丛刊,从中选出对于今人有借鉴教育意义的史料,加以翻译、解说、评价,是这套书中的相关内容可以令更多的人受益。该选题的基本体例是以古人笔记为纲,对该笔记的作者及笔记特点概略介绍,之后就是所选笔记内容,每则先录原文,之后是译文,最后是评点说明。评论以古鉴今,可以批评不良的社会现象,但不影射
西江千户苗寨是贵州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西江千户苗寨围绕“以文彰旅,以旅促融,文化共享,中华一家”工作主题,以民族团结创建“六个一”为抓手,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山的智慧——西江千户苗寨》以精要的文字,200余幅精美的图片,生动呈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
全书十五卷,主要记载古代吴、越地方的杂史。其记载之事上溯夏禹,下至两汉,以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为主,对这一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法等多有涉及。此书开创了地方专史的先河,被誉为“地方志鼻祖”。《越绝书》保留了大量吴越地方的史料,特别注重对勾践、伍子胥、范蠡、文种等人的外交、军事活动的记载,书
本书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邗上街道的新修志书。全书主体部分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财政”“教育”“医疗卫生”等章节,内容涉及该地区的历史、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其中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着墨尤多。另外,书前有序、凡例、概述、大事记、插图等。是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本书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持编撰的学术论文集。所收都是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的获奖论文或是提交的其他高质量论文。包括张宗友《〈晋中经簿〉分类问题新论》、董恩林《舜徽师生平与著述四题》、陈健炜《合作与竞争——朱熹、张栻、吕祖谦与南宋中期理学书籍编刻》、周沫如《出土墓志所见隋代“梁陈衣冠子”入仕制度考述》等,共三十余篇专业论
本书是一本阐释苏州地方文化和发展的图书。本书对苏州古城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城市规划、建筑、民间信仰以及民俗等进行的系统深入研究,旨在揭示苏州的历史文化特色、社会变迁规律以及其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本书重实证研究和历史文献的结合,利用古代典籍、历代地方志、档案馆档案等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同时,注重跨
本书是《兰州府志》的校释本,原志凡十二卷首一卷,由清陈士桢修、涂鸿仪纂,内容涉及地理、建置、祠祀、田赋、武备、官师、人物、选举和杂记9类37目,全面记录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之后兰州百余年的历史。本书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兰州府志》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一是对全文进行断句、标点;二是对古今词义差异较大或艰
本书通过梳理唐宋文人对福建书写的嬗变,使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视到中华文明对边缘文化的涵化过程。福建自秦时便被纳入中华王朝的版图之中,却一直被建构为映射中华先进文明的镜像。这一境况直至唐宋时期才得以转变。初唐至中唐时期,福建仍被中原文人视作化外异方,谈之色变。到了晚唐至五代时期,文人对福建的观感发生了明显的转向,逐渐趋于亲和
"《齐鲁文化(第2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传承和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依据齐鲁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演进脉络,叙述齐鲁文化的起源、齐鲁两国建国以及相应形成的齐文化、鲁文化和齐鲁文化,进而以多元的世界文化发展的视角,进入稷下学宫,探讨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全书共分九
本书为2023年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后期资助课题,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书系”。书稿收录明清及民国时期四川民族地区档案馆、寺庙和民间整理编纂的少数民族古籍,含76份档案。此系列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诠释“三交”文化,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四川卷》有启发,同时通过系统整理历史档案、强化文化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