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本《新五代史》整理工作最初由陈垣、柴德赓承担,1971年后转由华东师范大学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酌了当时通行的明清诸本,并吸取了前人一些研究成果,纠订了部分错谬。本次修订,除了仍以百衲本为底本之外,抽换了所有的通校本,在充分版本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初期刊本、北京大学图
长江作为沿线各行政区内重要的自然人文资源宝库,自然成为流域沿线方志的重要记述对象。反过来,方志又成为长江流域史地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取资对象。本书将长江流域沿线地方所存古籍方志中的史料文献进行分类汇编出版,包括古迹建筑、经济、学校教育、艺文、风俗等类,总以《长江流域方志类编》为名。全书按长江自西向东的流经路线,共收录沿江
本书稿是中国第六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研讨成果,围绕“黄帝文化与文明起源”“黄帝文化与民族共同体”“黄帝文化与军事”“黄帝文化与道教”“黄帝文化与现代性”“黄帝文化与浙江”等六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时代内涵,此次研讨会是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背景下对黄帝文化的又一次深入研究与探索。与会专家学者从黄帝传说
《明史研究论丛》第二十五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l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辑,包括《界与融合:明代历史研究的数字化尝试》《绘制书籍的流通:基于“中国书籍数据库”的考察》《数字历史黄河”支持下“明清故道”形成过程研究》《支分派别,指掌学脉——《明儒学案》的可视化分析与呈现》《浅谈明史研究中的数据库建设》《明代的毛葫芦兵》《江南才
严复一生几乎都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中度过,他在思想启蒙、文化教育、翻译工作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反过来又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本作品将严复置于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专题研究。首先剖析严复如何将自己宣传的教育思想和经济思想运用在自身的生活当中,完成自己家教和经济收入的现代化转型,其次考察他的生活方式如何从传
本书主要研究了晚明万历年间己丑(1589)、壬辰(1592)两榜进士群体的社会人际网络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书中具体选取了两榜进士中的李日华(1565-1635)、谢肇淛(1567-1624)、冯应京(1555-1606)、曹于汴(1558-1634)和焦竑(1540-1619)五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原因在于此
本书选取清代用满文创作和翻译的书籍类文献以及文书档案并对其进行细致专业的导读讲解。书其中,籍类文献包括儒家经典、会话教材、政书、日记、小说、笔记等作品,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文书档案包括谕旨、题本、奏折、奏片、咨文、咨呈、札文、呈文等清代常用公文。每篇课文由满文原文、罗马字母转写、语法标注、汉译、注释、词汇和练习
《无圈点档》,即《满文原档》,是清朝入关前后主要用老满文、过渡期满文和新满文记录政务的各种簿册,其中有原始记录,也有重抄本和少量印刷品、图书底稿。该档案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969年该院出版以《旧满洲档》为题的影印本,2005年又以《满文原档》为题,再度影印出版。不过由于出版档案及日译本等的存在,《无圈点档》的使用频
本书主要面向对历史有兴趣的人,有四个分册,讲述了唐朝的整个历史。大唐王朝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盛世,文采风流、赫赫武功、万国来朝。然而,盛世之下藏着阴谋和血腥,鼎盛之后是战乱和凋敝。本套书以官方正史为基础,野史论文为补充,以年代和主要人物为主线,对唐朝皇帝及文臣武将、布衣仕女的人生进行全景式展示,并涉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以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认识为开端,从地理大发现、传教士入华着手,从认识和想象两个角度,从互动与交流的视野,梳理欧洲早期关于中国知识和形象的形成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作者认为互动的交流、相互的影响、共同的创造是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根本性特点,并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