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日是一年中月日、朔闰、节气、物候等时间要素的安排。历日的编纂与颁行始终体现着历法学“敬授人时”的成果。中古时代历日的颁示力求与规范帝国政治、礼仪活动的“月令”相符合,对于帝王政治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并衍生出许多社会生产、民俗礼仪及选择宜忌的内容,其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本书稿由研究篇和整理篇组成。研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齐鲁文化积淀形成了爱国主义、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勇敢等优秀精神传统,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画下底色。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齐鲁优秀文化精神,对于推动社会发展
尧和舜是上古时期的圣王,位列“三皇五帝”之中,所谓“尧天舜日”。尧开创了人类远古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象征。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被后人尊为“百孝之首”“文明之源”。尧舜文化为中华大地上国家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对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着精神凝聚作用。本书旨在通过对浙江省内的尧、舜等遗迹进
在气候环境变化加速、地区冲突和文化遗产面临威胁的时代,跨大陆交流和丝路文明联盟(ATES)为跨学科、跨区域研究提供了一个及时而雄心勃勃的方案。ATES科学计划(2025-2030年)将促进丝绸之路气候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的了解,并提供了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以提高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社会的韧性。ATES科学计
本书全面搜集了中国古代砖瓦窑资料,并利用考古类型学与现代陶瓷工艺技术理论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系统研究。研究重点关注中国古代砖瓦窑类型的时空框架、历代砖瓦窑的构筑技术特点及其与类型和地域的关联、砖瓦窑的演进方向与内在发展逻辑,对其他问题如砖瓦窑场的选址原则与布局形式、建筑形式与修饰工艺、砖瓦生产的专业化水
本书是关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1999~2001年期间田野考古发掘成果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会同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连续进行了两年半的发掘,揭露面积1245平方米,发现了比较丰富的陶寺文化时期灰坑、房址、墓葬、陶窑、灰沟、城墙等重要遗迹,出土可复原文物400余件。本书全面系统地公布了这些重要资料,尤其是陶寺城址的重
酒筵文化在唐代是非常繁荣的。那时宴饮之风上自皇帝贵戚、王公贵族,下及平民百姓、黄冠淄流。宴会场所渗透于掖庭、教坊、举场、使幕、乐营、青楼等社会的各个角落。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文化在酒筵中得到充分展现,从酒筵就可反映出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总体面貌。作者在充分占用各类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唐代酒筵中物质文化、社
本书从“人”、“地”两种视野来探究水域开发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适应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近代太湖地区的水域开发由于受政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从“招垦劝垦”—“勒石禁垦”—“浚垦兼施”—“垦熟为限”—“废田还湖—“国家垦殖”的变化过程。指出在生态环境平衡打破之后,政府通过政治手段来限
本书主要论述二战前华人移民荷兰初潮与中餐馆初兴;二战后中餐饮食文化适应与转型创新:“中国印尼餐“;新时期中餐饮食文化适应与回归创新:“正宗”中餐;新世纪中餐饮食文化适应与多元创新:混杂化餐饮;对荷兰中餐馆华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深描;阐释多元嵌入、谋生策略与中餐饮食文化变迁。本研究可以为中餐饮食文化在海外的适应与创新研究提供
本书从城市文化空间的角度,对山东历史文化名城做了区域整合性研究,在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城市空间转向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文化资源的与旅游市场的深度互动融合,扩大文化的空间生产,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致力于文化空间的优化,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完整的文化生产链条,从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