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时代纪录》系列的第四辑,由10位来自科学、商业、人文、艺术4个领域的关键人物组成。作者以图、文、视频交织的形式,长期跟踪这些不同领域里,影响着世界的人物,记录下他们在时间长河中的细腻变化,用“纸上纪录片”呈现了一个多元又引发思考的时代图景,这些故事也在模糊地勾勒出这个时代的精神。
\"王禹偁是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诗文革新的旗手、不畏时忌的史家。在本书中,宋史大家徐规先生前后征引二百余种史料,详尽考述了王禹偁的生平、仕履和著作活动,特别考订了王禹偁几乎全部作品的写作年代,指明其出处,钩沉诸多散佚诗文,并加以客观的历史评价。本书不是关于王禹偁个人的编年记录,而是将其事迹著作置于北宋太祖、太宗、真宗
\\"《理雅各文集》第1卷辑录了由理雅各译注的《中国圣书(一)》,包括《书经》《诗经》《孝经》,并将序言、导论译成中文,辅以费乐仁(LaurenF.Pfister)所撰导读。作为19世纪西方汉学的大师,理雅各通过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和诠释,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西文明的交流搭建了一座“文化之桥”。\\"
堪称宝藏爷爷的吴颂今,创作出《军中绿花》《茶山情歌》《桃花运》等名曲的著名词曲作家,打造出杨钰莹、陈思思等众多著名歌手的资深音乐人,年近八旬之际,写下这本洋溢着励志精神的人生回忆录。他回望自己为追求音乐梦想走过的道路,从青春迷茫到立志成材,从爱情婚恋到事业有成,以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奋进的处世姿态,给读者以启迪。书中结
本书是一部解读唐代诗人王维的文化随笔集。作者自大学时结缘王维,坚持四十年用心阅读体察王维诗歌的精妙和人生的悲欢,四处寻访王维的遗迹,将多年所感所察结集成三十一篇、十余万字的作品。作品以现代视角解读王维的人生历程、创作思维,通过一首首诗、一段段故事还原立体鲜活的诗人王维。通过这些文字,作者既跨越时空与诗人产生共鸣,又能关
《中华经典诵读本》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若干种,陆续分辑出版。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教材读本。经文采用善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中华经典诵读本·第一辑》主要收录常见的蒙学经典,包括《三
本书搜集整理了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和仍在武汉大学任教的院士(含学部委员,仅收录以院士身份在武大工作过的人物)和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的珍贵史料,每位人物由人物名片、语录、人物通讯及若干小故事组成,穿插工作照或生活照,力求凸显珞珈名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借以表达对老师和学校、院系的感激之情。历年来武大校友对老师的抒写不在少
郑锦扬,福建省泉州永春县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首任院长和艺术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等职;曾兼任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音乐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多年来致力于中国音乐史、舞蹈音乐、艺术史与艺术产业、音乐学科学方面的研究。出版个人专著、合著几十种,发表论
本书聚焦近现代中国军事的发源地——黄埔军校,根据众多珍贵史料梳理整合了该校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第一期学员的档案,体量庞大、内容完整、角度多元,为广大民国军事史爱好者和研究黄埔军校校史的学者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参考资料。档案之外,由黄埔一期生开创的黄埔精神,薪火赓续、代代相承,让无数后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跨越百年的青年热血、
本书是收录中国大运河沿线省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画册。图片来自两个部分:图片网记者、特约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图片网大运河主题图片社会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