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黄梵二十多年来关注的诸多现代诗问题,触及现代诗的全视野,涉及近三十个现代诗议题,小到生活中暗藏的诗意踪迹,大到诗在文明中扮演的角色,诗的技术与伦理等。黄梵通过抽丝剥茧的思考,深邃的直觉性洞察,以体贴精微的清晰表达,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启发性的看法,涉及现代诗成熟要面对的种种难点。比如,对汉语新诗而言,新诗的现代文
当一部长篇小说是以对话来完成时这样的对话和其他以叙述为主的小说的对话是不一样的,区别在于这样的对话有双重功能,一个是人物在发言,另一个是叙述在推进。所以写对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叙述中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如何让对话部分和叙述部分融为一体,简单地说如何让对话成为叙述,又让叙述成为对话。
本书借用西方叙事学理论解读当下中国文学现象,立足叙事伦理的理论视域来审读当代中国小说的残疾书写,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作为解构主义叙事学的一部分,叙事伦理对当代中国小说残疾书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在叙事伦理的视域下,对当代中国小说残疾书写的研究,主要是以“故事伦理”“叙述伦理”“接受伦理”三个维度的叙事伦理为理
本书是诗人范雪继《走马灯》后创作的又一部诗集。新世纪中国的城市、乡村、内陆、沿海、高原、高山、海岛等不同地方的山水是诗集的主体内容,其中又特别有三线往事。以“山水”破题“三线”或“当代”是有想象力与历史感的写作。三线充满了制造业的气质,山水却是永远优美的存在。看山水、写风景,是诗的看家本领。三线山水其实是以诗之感兴与技
一生都在被家务压榨的女人们,这次决定不忍了! 30岁“北漂女”林越即将同北京土著男友成婚,却因家务分工等事屡起冲突,婚事告吹; 53岁的林越妈妈张雪华是家庭主妇,因几十年“扶哥魔”行为惹丈夫愤怒驱赶,离家出走后抵达北京,四处漂泊; 70岁的林越大姑林瑞玲带大儿女的孩子后,身体已快垮掉,却因冠姓权的名义再次陷入带娃
《两宋词人舞事》为社科基金项目“宋词与舞蹈之关系研究”的结项成果,亦是作者刘航教授的遗著。作者考察两宋词人与舞蹈有关的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词人参与舞蹈表演的主要方式,日常观舞情况和观舞的侧重点,词人与歌舞伎的感情和塑造的舞女形象、歌舞曲的创作情况、描写舞蹈的词作的侧重点和艺术手法、观舞词所反映宋代舞蹈文化的深广度,等等
本书为中古乐府和文论专题研究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和“附录”三个部分。“内篇”为主体部分,主要是中古时期乐府学和《文心雕龙》研究的相关论文,包括《论“乐府”作为文体概念的确立——从挚虞到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说辨析》《南朝女性乐府诗考录》等已发表过的论文。“外篇”是对英美汉学界乐府学的最新成果综述,介绍了傅汉
本书是1917-1949年间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目录汇编。通过对民国时期报刊、图书的“拉网式”搜集,收录包括新诗手稿、新诗通讯、新诗广告、新诗动态、新诗创作谈、读者来信、新诗批评、新诗研究文章、新诗别集、新诗总集、新诗序跋、文学史著中的新诗章节、新诗史著、新诗研究论著、新诗导读本、新诗学位论文、新诗教材、新诗编年史、新
本书对宋代僧人石芝宗晓编著的《乐邦文类》的作者状况、版本源流、编著过程进行了全方位考述,在此基础上,从文体功能、思想价值的角度对集中所收录的文章文体进行了深入解析。从文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其中所收录各种类型的诗歌文本,揭示其审美价值及思想内涵。本书还考述该书各文本作者的生平行止及诗文创作。该书展现了靖康之后天台僧人与地方
评点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样式,通过序跋、凡例、评语、圈点符号等要素的分工配合对作品展开周全而细致的品评鉴赏。这种批评方式使得《孟子》评点兼备文学批评和文本阅读双重功能。评点家在剖析文法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诠释孟子思想、价值观念,为后人读《孟子》逐一揭示法门,以实现文以明道的目的。本书旨在考订《孟子》评点文献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