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主要由四部分内容构成:非遗流芳、侨乡侨事、家乡地情、故土英才。其中,“非遗流芳”是本辑的文史专题。截至2024年1月,全市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5项,在本辑中就有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读者“阅读”古人留给今人的“信件”,体验游子心里的一抹乡愁,守护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根;在“侨乡侨事”中,有我国第一份侨刊
宝安作为深圳的前身,历史源远流长,是深港文化之根。为深入挖掘宝安历史、赓续改革精神,给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宝安区政协通过公开征集等方式,精选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前这一重要历史阶段里,原宝安县不同领域的建设者代表20名,讲述在宝安这片沃土上发生的与城市相交融的敢闯敢试的奋斗故事。讲述人来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以及隶属关系变更,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治理效能、宣传人文历史都有重要影响。区划代码更是基础国家标准,是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重要码(号)的组成字段,是政府各类系统软件开发建设和电子信息数据共享的根本基础。乡镇行政区划简册共由五部分组成,第
本书稿的主要特色在于选取“二重证据法”的研究视角,以边地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的相关记载为依据,从内、外两个层面全面分析秦汉使者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为此,作者采取宏观论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将其置于长时段的历史背景中予以贯通研究,不仅关注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差异对比,而且重视对于政治学、统计学、民族学、考古学等
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是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的地标性建筑,修建于1723年,由雍正皇帝钦赐龙匾,定名“嘉应观”,取嘉瑞长应之美好寓意。《敕建嘉应观》一书记录了嘉应观的前世今生,从沿革到建制,从远古神灵祭祀到真人功臣祭祀,从建筑艺术金石碑刻到治水文化的发展,以及嘉应观的历史价值与未来展望,用翔实的史料,现代化的先进手段
永胜自明代以来的历史文化,是一种紧紧依托于农耕生产、体现农耕文明的农耕文化。永胜农耕文明的辉煌,与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明朝洪武年间实施的“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据可考史料分析,自明代以后,永胜地方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并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文化传统的永胜“边屯文化”。边屯文化
本书将地球的表层土壤作为考察对象,以宏大的视角、深情的笔触,借助丰富的考古与历史资料,讲述了土壤与人类社会之间上万年的关系变迁,并深刻揭示出,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壤,却可能成为决定文明盛衰的关键。从作为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到工业时代的美国西部;从亚欧大陆腹地的俄罗斯草原,到南太平洋与世隔绝的狭小海岛……过往的众多文明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作品。展现在时代洪流下,李清照这位大宋才女的颠沛一生。在作者的笔下,李清照是女性一个标杆式的典范。在被男子话语权所主导的古代文坛,千百年来唯有李清照一人可与苏辛等文坛大家媲美,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也唯有李清照敢于发表《词论》,批评当时的词坛大家欧阳修、晏殊、苏轼不会写词;在性格上,李清照自由不羁、性格
这是一个中国历史大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一个乱世铁血的时代,一个枭雄辈出的时代。三百年来,南朝与北朝各有兴旺更替,南北两方又长期分裂对峙,战事频仍。正是这样一个传奇的时代,中国历史在不断的冲突和融合中找到出路,进入了空前强盛的隋唐,从此浴火重生。这是一个成就霸业的时代,群雄逐鹿,风起云涌。刘裕从浪子到战
这是一个常被忽视的时代,它夹在三国和隋唐两个著名的历史时期之间,历史教科书上几乎一笔带过。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代,可以说,没有十六国就没有北朝,就没有后来强盛的隋唐。在这熠熠发光的时代洪流之中,有铁血战神也有风流名士,有逆袭草根也有复国贵族,有中土豪杰也有异域英雄。出身奴隶却登上皇帝宝座,这是石勒;千载留名却始终充满争